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中風後怎「重生」?職能治療師揭關鍵 能獨立有尊嚴活下去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壽命長也得顧好健康,生活才有意義和尊嚴。(示意圖/資料照)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壽命長也得顧好健康,生活才有意義和尊嚴。(示意圖/資料照)

台灣每年約有3~5萬人中風,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腦中風,不僅發生率提高還有年輕化趨勢,因為現代人現代人久坐、少運動、工時長,又偏好重鹹的飲食習慣。只是,中風後難道就一定等於「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嗎?答案當然不是!南投72歲的陳先生就是「重生」的最佳實例,曾中風喪失行動能力和肢體無自主性動作,他靠著復健加上逐步練習功能性活動訓練,現在已經能自理生活,有尊嚴得活著並減輕妻子的照顧負擔。

中風也是我國十大死因之一,根據統計顯示,平均每44分鐘就多一名中風病人。中風致命率確實讓人恐懼,但因中風失能不僅患者無法有尊嚴地自理生活還可能影響整個家庭。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2025年台灣將邁入每5人就有1名長者的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79.84歲,健康平均餘命72.43歲,意思在臨終前,平均有7~8年會因失能仰賴他人照顧,活得長,卻未必健康終老是超高齡社會的未來憂慮。

72歲陳先生,中風後身體右側偏癱不能動,所以吃飯時常需要太太協助,但透過復健和練習,現在他能自己拿湯匙了。(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授權提供)

▲72歲陳先生,中風後身體右側偏癱不能動,所以吃飯時常需要太太協助,但透過復健和練習,現在他能自己拿湯匙了。(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授權提供)

健康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南投一名72歲陳先生,因中風導致身體右側偏癱不能動,喪失行動能力跟肢體無自主性動作,日常生活都需仰賴太太的幫助,日子一天天過去,他開始擔心自己成為太太的累贅,而妻子則怕自己照顧不周或哪天不注意導致丈夫又出意外,內心壓力、負擔極大。陳先生不甘心未來的生活都這樣,所以他接受職能治療師的評估和訓練,雖然身體機能無法恢復到中風前的樣態,但回家後已經可以獨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不僅大大減輕照顧者負擔,也提升了陳先生的尊嚴和社會參與的動機。

很多人都覺得,中風後的復健就是努力地練習走路、練習舉手、練習說話等,讓身體能夠恢復到從前。但職能治療師何政峰解釋,失能個案除了肢體的復健外,須逐步練習功能性活動訓練,慢慢達到能生活自立,藉由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失能者能自在地去做想做的活動,在此環境下讓失能者能夠再度執行他認為有價值的活動,達到最佳功能的狀態。

許多人以為中風後的復健就是練習走路、說話等,但其實療師會協助個案的目標設定個別化的職能治療,藉由一系列的日常生活活動的功能訓練,讓他得以恢復到能自理的狀態。(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供)

▼▲許多人以為中風後的復健就是練習走路、說話等,但其實療師會協助個案的目標設定個別化的職能治療,藉由一系列的日常生活活動的功能訓練,讓他得以恢復到能自理的狀態。(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供)

許多人以為中風後的復健就是練習走路、說話等,但其實療師會協助個案的目標設定個別化的職能治療,藉由一系列的日常生活活動的功能訓練,讓他得以恢復到能自理的狀態。(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供)

就陳先生的個案,何政峰職能治療師表示,因為陳先生有自己的目標,包括能夠在家獨自穿衣、吃飯、上廁所等,所以治療師會協助陳先生設定個別化的職能治療,藉由一系列的日常生活活動的功能訓練,像是單手穿脫衣褲及鞋襪、訓練非慣用手進食、搭配輔具獨立大小便及沐浴、訓練可自推輪椅或扶持助行器以建立移行能力等。讓陳先生與現在的身體共存,練習回歸有品質及尊嚴的生活。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活得長壽也要活得健康!南投醫院表示,透過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失能者能夠每日、密集性的練習執行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藉由重複的成功經驗建立信心,得以增加日常生活的獨立性,提升參與自我照顧和執行居家活動的動機,活躍的參與社交及社會活動,達到「在地老化」的目的。

#冷氣團來襲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