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颱風多放假,是謀取全民福祉所必須付岀的代價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每當颱風侵襲台灣,縣市首長就為了颱風天應該不應該宣布放假而頭痛。這次尼伯特來襲,新北市長朱立倫對於風雨預報有些意見,中央氣象局長辛在勤則隔空進行回應。對此,氣象局前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今(10)日撰文《颱風過後!誰該被檢討?》指出,縣市首長應該「深切瞭解偶爾多放,不過是為謀取全民福祉,所必須付岀的代價」。

▲新北市長朱立倫德國視訊指示各局處(圖/盧冠妃攝)

吳德榮說,如果瞭解氣象局颱風預報作業程序,就會知道「預報誤差原因的檢討」,是氣象局預報作業的一環,每次發布新的預報都是以原預報為基礎,比對新、舊的觀測資料、國內外主觀預報及電腦模擬資料,分析其誤差原因,做必要的修正,希望新的預報,誤差會更為縮小。但能否做到完全正確?當然是不可能。

他解釋,原因是有關颱風的強度、結構、範圍大小的實測資料都是付之闕如的,電腦模擬的誤差也因此隨時間擴大,預報員透過「檢討」程序,可以將誤差縮小,但無法將其完全去除,也因此才會有「路徑潛勢圖」及「被侵襲機率圖」等不確定性預報的產生,完整呈現颱風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既然真相是「確定性」路徑預報一定有誤差,依據它來做停班、課的決策,不可避免的,會遇上「該放未放」、「不該放而放」的情形,其中「該放未放」尤其嚴重,是會導致人命損傷的,而「不該放而放」則頂多負擔一些經濟損失。

吳德榮說,為避免「該放未放」的嚴重情況發生,利用「不確定性」的機率預報,配合「風險管理」的決策模式,是最好的選擇。以偶爾多放,來保證不至發生「該放未放」情況。

他表示,各級防災指揮官(縣市首長)要捫心自問,是否還停留在只看「預報路徑」做決策,把成敗完全賭在那一條「有誤差的線」?當決策錯誤時,就怪那一條線及相關的風雨預報錯誤。還是已經更進一步學會使用「不確性預報」(機率),來做「風險管理」。「深切瞭解偶爾多放(舊稱誤放),不過是為謀取全民福祉,所必須付岀的代價」。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見證女同志婚禮 《全明星》鄭靚歆帶德國妻放閃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