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曾宜婕 / 綜合報導
正值台灣暑假,不少人考慮至歐洲旅遊,但歐洲熱浪來襲,近日因高溫致死的案例頻傳,歐洲夜間氣溫甚至高達攝氏32度。熱浪侵襲已經造成生命威脅,但時至今日,為什麼歐洲裝設冷氣的家庭仍是少數?在美國,有將近90%的家庭有冷氣,反觀歐洲卻只有約20%,在英國和德國甚至只有5%和3%。CNN 2日報導中分析了歐洲冷氣普及率低落的各個因素。在報導的最後,也整理了避暑旅遊景點提供給今年要到炎熱歐洲的旅客們。

▲歐洲熱浪來襲,歐洲冷氣普及率卻低不到2成。(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歐洲電費昂貴─冷氣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CNN報導指出,綜觀過往,歐洲國家通常不需要空調降溫,雖然熱浪有時會發生,但鮮少像現在有持續高溫的情況。此外,電費高漲也是主要因素,歐洲的電費比美國昂貴,再加上人民薪水普遍比美國低,這些原因都讓多數歐洲家庭不願意裝設冷氣。尤其在烏俄戰爭開打後,歐洲為了減少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依賴造成能源危機,即使現階段危機趨於穩定,冷氣所造成的額外電費仍讓歐洲人難以負擔。
歷史悠久老屋多難裝冷氣 1/6是1900年前建
在較為炎熱的南歐,許多建築都有散熱設計,厚實的牆壁和小窗戶可以阻擋陽光直射進屋內,也能夠強化屋內的對流以保持通風。但在其他歐洲地區,許多房子並沒有類似的散熱設計,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說明:「我們從沒想過要如何在夏天保持涼爽。這真的是最近因為熱浪才發生的現象。」此外,歐洲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是在冷氣被發明前就蓋好了,而要在老舊的房子內裝設中央空調系統相對較為困難。在6月氣溫突破紀錄的英格蘭,甚至有1/6房子都是建造於1900年以前。
為達氣溫中和目標 冷氣會拖慢進度
雖然政府經常以影響建築美觀理由駁回許多冷氣安裝申請,但背後其實隱含著政治因素。歐洲承諾要在2050年達成氣溫中和(climate neutral),而冷氣會阻礙這項承諾的進程。冷氣運轉時會排放熱氣導致氣溫上升,一項針對巴黎冷氣使用情況的研究顯示,使用冷氣會導致室外氣溫升高攝氏2至4度,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影響將會更加嚴重。
撐不過熱浪 歐洲冷氣數量日益上升
歐洲和世界許多地區一樣,空調使用量正逐年增加。 IEA的報告顯示,歐盟的冷氣數量在2050年可能達到2.75億台,已經超過2019年的兩倍。也有空調的公司指出:「過去5年,居民諮詢冷氣的情況增加了2倍多。」歐洲各國正面臨使用冷氣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兩難,有國家陸續推出折衷政策以因應熱浪侵襲,以西班牙為例,其政府從2022年規定,公共場所的空調溫度不能低於攝氏27度。
歐洲避暑旅遊景點總整理
針對被熱浪侵襲的歐洲,《紐約時報》2日報導提供了遊客至歐洲旅行的實用建議。專家指出,隨時「補充水分」是重要關鍵。此外,報導也提供了地點選擇的參考指南,景點可以優先考慮有空調的室內場所,例如博物館、公共圖書館、購物中心。此外,巴黎以許多「地下景點」為名,這些景點也是非常好的避暑勝地。根據官網資料顯示,巴黎地下墓穴的平均溫度為攝氏19度,而下水道博物館經過翻新後於2021年重新開放,也是不錯的新選擇。教堂雖然沒有空調設備,但其厚實的石牆和高挑的天花板讓室內保持舒適的低溫,也很適合遊客前往參觀。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