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聲量累積超過4000萬!7月5日預言成全網末日倒數

圖、文/時局編輯群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竜樹諒)過去曾預測出新冠疫情等多起國際重大事件,而她預言在 2025年 7 月 5 日將有大地震侵襲日本,隨著日期慢慢接近,預言內容更加快速擴散至 YouTube 與社群平台,網路討論也越來越烈。

《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網路聲量觀察站將從影音流量數據出發,帶你看懂這場「 7 月 5 日預言」說,如何在短短半年內累積超過四千萬觀看次數,了解 2025 年上半年最具擴散力的現象級話題。

7/5 預言從小眾話題到千萬觀看聲量,轉折點出現在四月

《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根據潮網科技 Creator Sonar 影音分析平台數據,發現「 7月5日末日預言」在 2025 年初原本僅是小眾討論。1 月相關 YouTube 影片僅 64 萬次觀看,但到 6月時,單月觀看次數已突破 1,530 萬,半年內總體聲量暴增超過 23 倍,形成明確的上升趨勢曲線。

這次聲量的首波明顯上升出現在 3 月,觀看次數達 265 萬次,初步反映社群平台上已有部分創作者投入此議題,但屬於局部擴散,真正的爆發點則落在4月,單月聲量突破千萬,主因是高流量創作者《老高與小茉》在 4 月 30 日釋出一支以「神人啟示」為標題的影片,單片觀看即超過 480 萬次,強力帶動關鍵字搜尋與關聯內容。

此後,預言內容如同倒數計時器般地引爆社群焦慮,五月維持在 1,030 萬次觀看,六月則因接近 7 月 5 日,再度飆升至單月 1,530 萬次,衝出一波明顯的末日聲量高峰。

從聲量結構觀察,「7月5日預言」的討論除了新聞媒體之外,高度集中於YouTube內容創作者。其中,以《老高與小茉》影響最大,單支影片在 4 月 30 日上線後,創下近 500 萬次觀看紀錄,透過一貫的神秘風格包裝與精準的敘事節奏,將此預言推入大眾視野,也成功讓原本小眾話題擴展到主流觀眾。

排名第二的《自說自話的總裁》則以連續三部影片,從預言源頭、地質異象到佛學延伸,提供觀眾連貫的深度觀看體驗,累計觀看數超過 300 萬次,成為長尾效應的主力貢獻者。第三名《信不信由你》則走娛樂化敘事路線,透過都市傳說與預言調查的形式快速吸引點閱,單支影片也突破百萬次觀看。

除了新聞媒體之外,在本議題影響力最大的YouTuber 頻道雖然風格各異,但透過演算法偏好操作,這些具煽動性與懸念感的內容機制,吸引大量觀眾,也讓聲量持續堆疊並外溢至其他平台。

新聞媒體流量不高,但扮演放大可信度的角色

相較於 YouTube 創作者的主動製作與議題主導,新聞媒體對「 7 月 5 日預言」的介入相對晚且保守。不過,幾個指標性節目如《新聞挖挖哇》、《TVBS》、《寰宇全視界》等,在 6 月集中報導並邀請命理師與評論來賓進行探討,也產生了次級擴散效應。

這些節目的單支影片雖不及 KOL 的觀看數,但因為長期累積的公信力與特定觀眾黏著度,實際上提升了預言本身的「可信邊界」,讓更多原本不關注玄學議題的觀眾,開始願意花時間了解事件本身,並進一步搜尋其他平台資訊,換句話說,新聞不是點燃這次熱度的火種,卻是讓這場火燒得更遠的助力。

從 2025 年 1 月到 6 月,與「7月5日預言」相關的 YouTube 影片總觀看數達到 41,369,028次。這樣的數據,幾乎可與過去年度級社會事件相提並論,展現出極強的網路動員力與社群擴散效應,特別是在 Q2 階段(4–6月),總計超過 3,900 萬觀看次數,占總體聲量 95% 以上,可以清楚看出這並非一個穩定成長的話題,而是一場集中爆發的討論風潮。

預言會不會成真是一回事,但人們願意反覆點開、轉傳、討論,甚至開始準備「萬一真的發生」的念頭,本身就說明了我們的焦慮與對未來的不安,其實比預言本身還真實。《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會繼續追蹤這波聲量的後續走向,看 7 月 5 日過後,這場集體倒數退燒後的反作用,包括迷因化、去神秘化與事後嘲諷,是否會反向牽動另一波輿情迴響。

本文所調查的結果由《時局 The Current Situation》平台提供,資料來源基於潮網科技Creator Sonar影音分析平台。本次分析涵蓋的時間範圍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Creator Sonar平台主要收集並處理YouTube頻道與影片的公開數據,並利用生成式AI技術,針對影片內容進行語音轉文字後,進行語意內容分析。本次排行並非根據投票或民調結果,而是單純根據影片的觀看次數及其熱度進行排序,結果不代表正負評價。

外稿
#竜樹諒
推薦專題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7月5日末日預言倒數中?台日地震同步監控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