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智凱/台北報導

▲Lulu爸爸黃路家翔(左起)、LuLu黃路梓茵、LuLu媽媽張雪珠一家人(圖/記者鍾智凱攝)
夢田影像與公共電視再度攜手,推出由沈可尚執導、蘇麗媚監製的紀實節目《膠囊時光》第三季。該節目延伸自作家駱以軍原著《小兒子》及其改編動畫《小兒子阿甯咕》,是台灣文學改編作品中發展最為完整、廣受關注的原創親子IP之一,「金鐘獎主持人」Lulu黃路梓茵與父親黃路家翔一同亮相了。
監製蘇麗媚表示:「很感謝駱以軍的原著《小兒子》,給了我們拍攝《膠囊時光》這部紀錄片的啟發。他用平凡的語言,紀錄下為人父的種種心情與感悟、呈現出父親對孩子滿溢的愛。我們也希望透過這個節目,帶給更多家庭新的觀點與理解。」
《膠囊時光》前兩季播出後深獲好評,觸動無數觀眾的情感。第三季延續節目一貫溫暖而深刻的風格,邀請六組來自不同領域的親子家庭入鏡,透過導演細膩鏡頭,呈現他們的真實相處與動人情感。參與本季拍攝的包括:「金鐘獎主持人」Lulu黃路梓茵與父親、知名作家鴻鴻與兒子、「籃球教父」鄭志龍與他的大孩子、「金曲獎音樂創作人」陳明章與兒子、「滅火器」主唱楊大正與父親,以及職棒傳奇張泰山與他的兒女。導演沈可尚透過感性影像語言,捕捉家庭日常中親子間的笑與淚,不僅讓觀眾看見父子與父女間深刻的連結,也引發對觀眾家庭關係的共鳴與省思。
夢田影像以此為題,至今累積18對家庭的《膠囊時光》系列,導演沈可尚表示,《膠囊時光》最初是為了描繪那位不輕易展露情感的父親角色,但隨著拍攝深入,他發現角色的存在是相對的,若要刻畫父親,便不能不描寫孩子。於是,「膠囊」的概念逐漸膨脹,成為一系列關於親子關係的全新紀錄。他說:「這些紀錄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每一位父親,都渴望在孩子心中,留下那個值得被記住的身影。」
今(7月8日)於光點華山舉辦《膠囊時光》第三季首映會,公視副總經理謝玒玲、三立電視國際事業部副總陳啓超、夢田影像執行長蘇麗媚、導演沈可尚,以及被攝主角均出席共襄盛舉。首映會中正式發布全新一季作品,現場播放影片,隨後主創與拍攝家庭也進行映後座談,分享拍攝過程中的感動與收穫,氣氛溫馨感人。監製蘇麗媚表示:「很感謝駱以軍的原著《小兒子》,給了我們拍攝《膠囊時光》這部紀錄片的啟發。他用平凡的語言,紀錄下為人父的種種心情與感悟、呈現出父親對孩子滿溢的愛。我們也希望透過這個節目,帶給更多家庭新的觀點與理解。」
紀實節目《膠囊時光》第三季首集將播出LuLu黃路梓茵與父親黃路家翔的故事〈角色練習題〉。觀眾得以看見LuLu身為藝人以外的一面,回望她的童年,以及曾是家中萬能後勤部隊的父親,如何面對如今已成為家喻戶曉主持人的女兒,兩人之間的親子關係在鏡頭下展現出細膩變化。第二集則聚焦知名詩人鴻鴻與小學兒子樂天之間獨特的相處模式。樂天年紀雖小,卻極具想法,父子互動充滿節奏與張力,甚至出現「父不一定像父、子不一定像子」的平等對話關係,彼此在生活中互為導引,打破傳統父子關係的框架。

▲鄭志龍(左)與鄭騏寬父子(圖/夢田提供)
第三集主角為樂團主唱楊大正與父親楊耀文。兩人因父親旅居海外近20年長期分離,如今父子重逢,展現男性之間少見的脆弱與真情。觀眾將看見楊大正如何在音樂路上獨自打拚,以及面對父親生命邁向終章的時刻,兩人攜手踏上一段重新認識彼此的深刻旅程。第四集紀錄棒球傳奇張泰山與兒子張可洛、女兒張可妮的親子互動。這位球場上的巨人,回到家庭中成為孩子眼中的父親。紀錄片從孩子與父親兩個視角交錯切入,呈現張泰山如何詮釋「父親」這個角色,也呈現孩子如何理解站在鎂光燈下的父親。親子之間的低潮與高光時刻,透過鏡頭真誠呈現。
第五集由台灣籃球傳奇鄭志龍與兒子鄭騏寬共同演出。離開球場後的鄭志龍,與兒子展開一場因一通電話而起的高爾夫之旅。兩人像哥兒們般的互動、互相尊重與欣賞,也讓塵封多年的話語首次被說出口,牽引出過往因婚姻變故所累積的情感糾結。第六集則將鏡頭轉向台灣民謠大師陳明章與其17歲兒子陳言祐。已屆七十歲的陳明章,是台灣音樂界的傳奇人物,而年輕的阿祐則帶著青春的快樂與躁動,同時也承襲父親的音樂天分。對他們而言,音樂與樂器不僅是語言,更是父子間的遊戲與連結。孩子仰望如山的父親,而父親則用音樂溫柔擁抱孩子的成長。
LuLu黃路梓茵的父親黃路家翔是計程車職業司機,開了超過30年,現年58歲表示要繼續開到不能開為止,否則不工作會很難受,還自嘲「難道要等死嗎」,也坦言看到酸民攻擊LuLu時,心中會很難過,因此會封鎖網友,希望眼不見為淨,LuLu媽媽則比較感性都會難過偷哭,LuLu則說:「要當我爸爸媽媽蠻辛苦,平常他只要跟車子裡面溝通,也不用面對鏡頭,爸爸很想跟酸民溝通,這是我會會覺得自己不孝的地方,希望他們只能自己消化情緒」。

▲陳明章與兒子「阿祐」(圖/夢田提供)
《膠囊時光》系列紀實第三季在三立都會台播出,7月27日(日) 起每週日11:30-12:00播映;公視+、采昌、小兒子阿甯咕YOUTUBE也會上架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