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偽娘大叔「紅姐」是異裝癖嗎?約砲1600餘人真相曝光 專家揭紅姐動機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網路上瘋傳一名60歲大叔扮成偽娘,曾與1600餘名男性發生關係。(圖/翻攝自微博)

▲網路上瘋傳一名60歲大叔扮成偽娘,曾與1600餘名男性發生關係。(圖/翻攝自微博)

「南京紅姐事件」近日在網路上持續延燒,網路上瘋傳一名60歲大叔扮成偽娘,引發輿論與心理學界關注。警方已於7月8日對外說明案件始末,涉案者焦某某為一名38歲男子,長期以女性形象在社群平台活動,利用女裝、偽聲與濾鏡進行偽裝,以「免費」為誘因吸引男性赴約,並拍攝影片上傳網路,引爆輿論風暴。

「紅姐」真實身分曝光 涉嫌誘騙男性赴約

根據南京警方調查,焦某某來自外省,在南京長期以化名「紅姐」或「紅大爺」活動,行為模式為透過網路發布變聲濾鏡女聲影片,吸引男性上鉤。他標榜「免費」,但要求對方攜帶花生油、水果等小禮品,並安排在其租賃住所見面。更令人震驚的是,部分會面過程疑遭偷拍,影片遭非法上傳。

焦某某於7月5日被刑事拘留,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警方強調,部分網傳如「紅姐為60歲男子」、「曾與1600餘名男性發生關係」等說法,均為誇大不實。

警方針對「南京紅姐事件」作說明。(圖/翻攝自微博)

▲警方針對「南京紅姐事件」作說明。(圖/翻攝自微博)

部分男性知情仍赴約 影片外流引爆隱私風暴

警方指出,部分受害男性在發現「紅姐」為男性後仍選擇繼續行為。事後影片在網路外流,造成大量受害者隱私曝光,引起社會對「網路偽裝性誘騙」的強烈譴責與警覺。

部分受害男性在發現「紅姐」為男性後仍選擇繼續行為。(圖/翻攝自微博)

▼▲部分受害男性在發現「紅姐」為男性後仍選擇繼續行為。(圖/翻攝自微博)

部分受害男性在發現「紅姐」為男性後仍選擇繼續行為。(圖/翻攝自微博)

「紅姐」是異裝癖?專家解析:恐非單純心理表現

不少網友關心,「紅姐」是否屬於異裝癖?根據專業定義,異裝癖(Transvestism)指的是反覆穿著異性服飾以獲得性興奮或心理慰藉的行為,多見於男性族群。此行為通常不涉及欺騙他人,目的並非誘騙性行為,而是出於個人心理需求或性刺激。

《現代性醫學》指出,異裝癖的表現可從在家穿戴女性內衣到公開全身變裝不等,有時與性興奮有關,但並不等於性別認同障礙,也與同性戀或變性行為有所區別。

異裝癖、同性戀與變性者的根本差異

異裝癖者與同性戀或變性者有本質上的不同:

同性戀:性傾向偏好同性,但並不反感自己的生理性別。
變性者:對原有生理性別產生強烈排斥,期望通過手術或變裝來完成心理與身體的統一。
異裝癖者:主要透過穿戴異性服裝產生短暫心理或性刺激,並非因性別認同錯位。

國外數據揭露:異裝癖其實不罕見

國際研究顯示,每百萬名男性中約有10萬人曾有過穿異性服裝的經驗,約占10%。CD(Cross-Dresser變裝者)常以符合社會性別氣質出現,生活中多隱而不宣。

調查指出,約75%的異裝癖者會在男性外衣內穿著女性內衣,多數人避免讓親密伴侶知情。也有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一伴侶願意支持其變裝行為,甚至協助化妝或購買衣物。

專家:異裝癖成因多樣,與詐騙動機有別

異裝癖的成因涵蓋生理、心理與社會多重因素,包含:

* 幼年教育方式偏差
* 性別角色壓抑
* 潛意識中的焦慮轉移
* 個體人格中潛藏的「阿尼瑪」(男性中的女性氣質)

但「紅姐」案中的焦某某行為,根據目前掌握資訊,更偏向利用女裝作為誘騙手段,其根本目的與典型異裝癖有顯著差異。

焦點回歸:詐騙與侵犯,而非性別認同問題

專家強調,焦某某的行為核心並非源於性別認同或心理需求,而是出於對他人性幻想的操控與利用,藉由偽裝獲利或滿足特定目的。警方尚未確認其是否具異裝癖傾向,仍須後續調查與精神評估支持。

紅姐事件凸顯網路交友風險 社會應正視隱性性騙局

南京「紅姐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不僅反映出網路交友的潛在危機,也讓人重新思考社會對性別氣質與性行為的認知界線。與此同時,也提醒大眾勿將心理狀態與詐騙行為混為一談,應以科學角度審視事件全貌。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保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二度傷害

移除下架性影像,洽性影像處理中心

終結性影像,不拍攝、不持有、不下載、不分享

#紅姐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