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針對「校園公共球」政策,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表示不會貿然實施。 (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計畫推動「校園公共球」政策,開放全台中小學球具供民眾借用,盼促進全民運動風氣。相關政策卻引發教師團體反彈,認為欠缺配套、增加學校負擔。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今(10)日表示,後續一定會請體育署審慎評估,與基層學校溝通,不會貿然實施。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表示,將要求體育署在1到2週內完成全台超過3800所中小學的球具盤點,初步規劃每校至少配備10顆籃球、排球或足球等器材,開放給社區民眾在放學後或假日時借用。
不過,這項消息一出便引發全教總、全教產、代理暨代課教師工會等多個團體的批評。教師團體質疑,這項政策看似以促進全民健康為出發點,卻未清楚考量相關經費、人力與管理責任分工,恐將行政壓力轉嫁到基層教師身上,增加球具維護、保管及安全巡查的負擔,對教育現場造成衝擊。
對此,張廖萬堅表示,已接到學校及地方政府的建議,認為提供「校園公共球」給學生及民眾使用的補助計劃,立意雖佳,但容易引起誤解。後續一定會請體育署審慎評估,與基層學校溝通,不會貿然實施。
張廖萬堅指出,初期體育署可能會先選擇有意願推動的縣市學校試辦之後再研議,相關經費跟採購作業也不會讓學校來負擔,也絕對不會影響到學生上體育課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