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九年修復終見曙光!國家鐵道博物館首度對外開放 第一階段6館搶先看

記者李育道/台北報導

國家鐵道博物館今日舉行開幕儀式,行政院長卓榮泰(左6)、文化部長李遠(右6)、交通部長陳世凱(左5)皆親自出席

▲國家鐵道博物館今日舉行開幕儀式,行政院長卓榮泰(左6)、文化部長李遠(右6)、交通部長陳世凱(左5)皆親自出席

歷經近9年的古蹟修復及整備,國家鐵道博物館將於明(31)日正式對外開放第一階段的園區與展覽空間,而今日舉行開幕儀式,行政院長卓榮泰、文化部長李遠、交通部長陳世凱皆親自出席,交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文物捐贈者代表、機廠老員工等共同出席開幕活動,見證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正式啟動。

卓榮泰開幕式上表示,自己與鐵道有著深厚淵源,從1990年起便住在八德路,童年也在鐵道與防空洞間長大。他強調,國家鐵道博物館的誕生,是交通與文化攜手合作的成果,不僅成功保留原本可能遭拆除的歷史建物,也將成為融合文化與產業的指標性地標。他表示,雖然博物館的發展是一段漫長旅程,但文化保存與鐵道再生的道路「沒有終點」,期待未來每一階段的啟用都能吸引更多關注與參與。

交通部長陳世凱則指出,終於看到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的成果正式展現,也即將正式開放。這是一段漫長而不容易的過程,感謝台鐵公司、行政院的全力支持,讓這個夢想逐步成真。回顧當時推動的過程中,台鐵公司也面臨許多抉擇,究竟是將資產用於創造收益、設立常在基金比較重要?還是文化資產與歷史文物的保留更為關鍵?我們也曾思考過透過容積移轉等方式,取得財務與文化保存之間的平衡。最終,在多方努力與溝通下,我們共同選擇了保留這塊鐵道文化的瑰寶。這不只是歷史建築的保存,更是台灣鐵道精神的延續,未來也希望這座博物館能讓更多人認識、珍惜我們走過的軌跡。

國家鐵道博物館開幕典禮大合照。(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開幕典禮大合照。(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文化部長李遠則以個人記憶出發,感性表示自己從小在鐵道旁長大,對火車經過時滲出的機油味特別熟悉,「那是我童年最深的記憶之一」。他形容時間如同一列火車,「有著長長的尾巴,怎麼也抓不住」,但透過這座博物館,得以讓許多人的童年與歷史重新浮現。他也呼籲社會大眾欣賞園區內尚未修復的空間,視其為「台灣感性的廢墟」,同樣蘊藏著故事與價值。

文化部主責推動的重大文化建設國家鐵道博物館,地點位在台北市舊臺北機廠,其2012年遷移至富岡車輛基地前,一直擔負臺灣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重責;2015年在歷經多年及許多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民意代表及公民努力下,近17公頃臺北機廠獲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底行政院核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文化部自2017年開始規劃各個古蹟建築、景觀、軌道等設施的修復再利用與軟硬體整備。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說明,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策劃〈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3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為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週末及國定假日期間的文物車輛動態乘車體驗服務。

國家鐵道博物館臺北機廠明日將進行第一階段開館。(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臺北機廠明日將進行第一階段開館。(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柴電工廠為付費專區,門票100元。(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柴電工廠為付費專區,門票100元。(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展有SP32865。(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展有SP32865。(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歷經近9年的古蹟修復及整備。(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歷經近9年的古蹟修復及整備。(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