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豪雨毀南部漁業!鍾佳濱、郭國文揭漁電共生缺陷:災時毫無韌性

記者楊士誼/台北報導

郭國文、鍾佳濱指出,風災也凸顯「漁電共生」的缺陷:電場近在咫尺,魚塭卻無法使用光電。(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郭國文、鍾佳濱指出,風災也凸顯「漁電共生」的缺陷:電場近在咫尺,魚塭卻無法使用光電。(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地區,七股沿海重災區更停電達一週、漁業災損達5.3億,風災也凸顯「漁電共生」的缺陷,電場近在咫尺,魚塭卻無法使用光電。立委郭國文、鍾佳濱今(6)日會同民團及台電等召開記者會,郭國文認為漁電共生電場應設置轉換及儲能設備,讓光電場在災難下也能給周遭供電;鍾佳濱也指出,柴油發電機早非穩定備援,希望綠電電網配置下有需要備援農漁業設施,在災時提供儲能介入、轉換成農漁用電。

郭國文指出,此次風災漁業損失5.3億,主要是因為停電過久,導致魚塭增氧機能無法啟動,進而使魚塭損失嚴重,且柴油發電機數量有限,災民找不到也造成漁損嚴重。他指出,光電未經轉換沒法直接提供給農戶,政府是否可以在漁電共生案場設置轉換設施?

郭國文續指,在風災過程中也有業者自行提供行動儲能裝置,以供居民生活所需,更把這些行動儲能裝置與衛星行動車結合,讓通訊業者不斷電,且柴油發電機在汙染、噪音、續航上都有問題,因此透過儲能裝置的結合,讓災區能全天候發電相當重要。他也指出台鹽綠能、力揚等大型光電場未能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對地方毫無支援,漁電未能真正共生

鍾佳濱表示,光電場跟農業生產區域大多重疊,但荒唐的是,自七月初颱風到七月底豪大雨之間,農業設施眼看光電有發電,卻無法使用,光電板為何無法協助恢復農業用電?他認為,光電場本身不供給附近用電而是輸出給電網,然光電或是綠電搭配綠能儲能設施後,對於台電、電網、民眾用電本身具有調解功能,更可助台電維持效能,逢災時儲能設施更可變成應急電力。

鍾佳濱強調,柴油發電機早已不是穩定備援措施,早該被置換,他希望未來綠電電網配置下,能備援農漁業設施,提供儲能介入、轉換成農漁用電,而地面型光電場如果要供電給社區,需有離網運作設計與切換設備,包括離網型逆變器、儲能系統、自動切換離網功能,同時須設計微電網架構,才能在災後供電給災區使用。

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謝志誠肯定兩人的主張,他表示,現行漁電共生下,居民「看得到吃不到」,光電設施配置也完全沒有在地思維,引發很多反彈;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也表示,災區同時也面臨農村老舊問題,如果能利用這次災情做社區再生,光電會有很大幫助,且屋頂型的光電板設置可以補強建築結構,若能透過光電直接收益或碳權,讓災民可以有些收益,進而變成地方創生的財源也是很重要的。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指出,光電場跟當地電網韌性與結合需要改善,而光電板之外一定要有電池,在外線切離時要能獨立運作,成為小型供應系統提供附近民眾使用,更可以紓解台電的搶修壓力,立委提出的主張是可行的。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則說,在技術上都可行,光電的設計是「沒有外電時發不出電」,但「外電」來源可以是儲能設備的電,或是台電提供,亦或發電機供電,相關防災概念以前都在偏遠山區而沒有搬到養殖區,因此有些建造時該考量的工程面設計必須重來,不是不可行,值得努力。

農業部漁業署副署長陳建佑表示,農業部非常支持這類構想,法規上也鼓勵做這件事,當然在設施、設備釐清等問題還需要克服,但農業部支持自用自電;農業部永續司簡任技正林永嚴說明,光電案場要自發自用,漁電共生跟電網配置如何從山區適用到養殖魚塭,農業部會持續跟經濟部和台電推動,而在設置光電上,不管規劃、設計中都要跟當地養殖團體和漁民溝通,以符合農業為本的目的,相關構想的推動也可以結合前述的「漁電共生整合新機制」。

#豪大雨襲中南部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