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許智超報導

▲許多人會參考手機內建天氣APP的資訊,但有時卻與實際情形不相符。(示意圖/資料照)
大多數的手機都有內建天氣預報APP,不過有時候會讓人覺得與實際情形不相符。對此,中央氣象署就說明,其實這些預報與官方的資料有差在「關鍵的一步」,導致精準度有落差,因此提醒,若民眾想掌握較貼近台灣實況的天氣預報,關注官方預報仍為最穩妥且有效的方式。
氣象署在臉書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表示,現在獲得天氣預報的管道變得更多元,除了氣象署的官方預報外,許多民眾也會參考手機內建天氣APP、Google或Apple等搜尋引擎所提供的資訊,不過與官方預報相比,這些氣象資訊在資料來源與使用限制上存在差異。
氣象署說明,官方發布的天氣預報,是先從地面、海上、空中收集大氣的資訊,再用超級電腦模擬,接著針對模型常見偏差進行修正,最後由資深預報員依照地形、氣候經驗進一步調整,才會把結果轉成大家熟悉的天氣圖、氣溫、降雨機率等資訊。
氣象署指出,天氣APP或搜尋引擎提供的預報資料,大多是直接向國際氣象機構購買的「電腦模型原始輸出」,或僅經過簡單加工與基本偏差修正的模型資料,通常缺乏「加工與偏差校正」及「預報員修正」等關鍵步驟,可能會忽略地區特性造成的現象,或出現預報容易變動的狀況,在使用上需要更小心謹慎地解讀,並需要多方參考比較。
氣象署提醒,雖然網路上公開的模式資料很多,但若沒有專業判讀能力,單看圖說故事,可能誤解實際情況,最穩妥的做法,是同時參考氣象署的官方預報,因為那是結合觀測數據、電腦計算與專業經驗的綜合成果,更貼近台灣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