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氣象署今(21)日持續發布高溫資訊。(圖/翻攝中央氣象署)由於太平洋高壓增強,水氣減少,近來各地晴朗,北市信義區今天高溫達38.8度,氣象署也發布高溫資訊。高溫來襲最怕致命的中暑事件,醫師陳俊吉表示,發生中暑(熱中風)時,當事人多半不自知,因而無法主動求救。他強調,中暑的診斷定義為「高體溫」、「中樞神經異常」(混亂、昏迷、癲癇等),兩者缺一不可。「預防中暑之道,只有避免身體過熱。」
腎臟科醫師陳俊吉在其臉書表示,基本上,發生中暑(Heat stroke熱中風)時,當事人並不自知,因此無法主動求救。中暑的診斷定義為「高體溫」(核心體溫通常超過40℃)、「中樞神經異常」(混亂、昏迷、癲癇等症狀),「兩者缺一不可!」因為病人意識狀態改變,無法自知,只能「被發現」。
他表示,患者意識狀態發生改變時,若是直接昏迷倒地或癲癇發作,旁人輕易就能發現。但是有很大比例的病人,中暑發病初期會經歷一段時間神智不清或混亂,只出現奇怪行為或言語,旁人若無警覺很難發現,即使醫療人員也經常會「誤診」。
至於如何預防中暑相關傷害,陳俊吉表示,唯一絕對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身體過熱,一直待在涼爽的環境裡(家裡吹冷氣)或不要激烈活動,只要體溫不上升,基本上就沒有機會中暑。
他並強調,大多時候,多喝水並未能完全預防中暑。多喝水最主要的目的是減少體液不足的程度,讓皮膚能持續地流汗,透過「蒸發」原理來散熱,避免體溫上升。因此,只是「多喝水」無法杜絕中暑,喝水只能維持體液狀態,延遲中暑發生的時程。再者,體液充足狀態下若中暑,通常嚴重度會較低、器官傷害較小。
陳俊吉提醒,近來天氣炎熱,民眾進行戶外活動時,千萬別以為「多喝水」就不會中暑了,該有的防護或陰涼處休息還是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