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發布 基進劃重點:手冊指出「我們不會向侵略低頭」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國防部今(16)天正式公布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手冊網站版也同步上線。台灣基進說,新版《全民安全指引》正提醒我們:防衛民主不是軍隊一個部門的責任,而是全體國民的責任。真正的防衛,除了軍備與後備動員之外,更需要全民自覺。

新版「全民國防手冊」公布,約30頁,圖為部份內容。(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新版「全民國防手冊」公布,約30頁,圖為部份內容。(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台灣基進表示,國防部今天公布新版「全民國防手冊」,主題為「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其中的國際戰略訊號,不只是防災手冊。國防部新版《全民安全指引》不僅是一份危機應變的防災文件,它同時帶有政治宣示的意味。

手冊明白指出「我們不會向侵略低頭」,並提醒全民:任何宣稱「戰敗投降」的訊息都是敵方散布的假訊息。台灣基進認為,這樣的設計,並不是要限制言論,而是針對中共一再使用的心理戰術進行教育性提醒,讓社會在真正危機中不會因錯誤資訊而瓦解。

國際社會看見的,不是一份單純的指南,而是一個國家展現決心的象徵。台灣不只是等待救援的弱者,而是準備好自我防衛的民主夥伴。這種全民準備的姿態,本身就會影響美國、日本與歐洲在台灣議題上的投入,也讓北京清楚理解:即使戰事爆發,社會不會因假訊息而自動崩潰。

台灣基進也列出與他國比較:台灣的特色與差距

與瑞典、芬蘭、捷克等民主國家的全民防衛指南相比,台灣的版本有三個鮮明特色。

第一,直指中國威脅,點名 WeChat、TikTok、小紅書與監控設備,明確提醒其可能成為滲透工具。

第二,正面回應心理戰,將「投降」言論列為假訊息,直接戳破敵方慣用的恐嚇手法。

第三,提出全民動員方向,不僅談糧食儲備與急救,更鼓勵加入民防組織與後備體系。

不過,差距也十分明顯。北歐國家出版手冊後,會配合演習,讓民眾在真實情境中操作;台灣目前多停留在文字層次,若缺乏演練,就很難真正轉化為行動力。

台灣基進說,避難所與醫療點的資訊偏全國性,若能提供縣市版本,直接告訴民眾「家附近能去哪裡」,才有實際效用。天災與戰爭目前被並列在一起,但兩者反應不同,建議以不同章節或色彩清楚區分。

新版全民國防手冊亮相,透過約30頁的簡要說明,讓民眾了解天災、戰爭時所需要的準備。(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新版全民國防手冊亮相,透過約30頁的簡要說明,讓民眾了解天災、戰爭時所需要的準備。(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社會層次的挑戰

台灣基進認為,《全民安全指引》最大的挑戰在於能否真正走進日常生活。單靠下載文件並不能改變危機反應,必須結合教育與地方政府演練,讓不同世代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長者需要簡單明確的圖示或操作指南,年輕人則需要數位查證課程與互動式演練。只要能夠針對不同需求提供相應工具,這份手冊才會從象徵走向落實。

同時,防衛與民主必須並行。將「投降論述」定義為假訊息,並不意味著壓抑公共討論,而是要防止敵人透過假訊息癱瘓社會意志。

這種提醒本質上不涉及法律處罰,而是教育性的指引,目的在於強化抵抗心理。真正造成恐慌的不是知識,而是無知;唯有讓民眾清楚知道怎麼做,社會在危機時才不會陷入混亂。

全民防衛就是民主防衛

中國的侵略不只來自飛彈與軍艦,更常透過假訊息與社群滲透打擊台灣的信心。

新版《全民安全指引》正提醒我們:防衛民主不是軍隊一個部門的責任,而是全體國民的責任。真正的防衛,除了軍備與後備動員之外,更需要全民自覺。

自由是靠抵抗得來的,不容妥協;任何「投降」言論都是敵方操作,必須堅決抵抗。社會韌性則要靠教育與文化累積,把假訊息防制、心理準備、數位安全落實到家庭、學校、社區。

當演練成為常態、資訊足夠在地化,台灣的全民安全才算真正到位。全民安全指引是起點,更重要的是將它落實成全民日常的行動文化。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長期威脅下持續抵抗,守護自己的民主。

#國防部

【#直播中LIVE】【20250916】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