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照超音波意外揪「2公分肝癌」!醫曝1高危族群:要定期追蹤

生活中心/張尚辰報導

吳宗勤表示,45歲以上有肝硬化的患者需積極追蹤,定期回診觀察。(圖/翻攝自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臉書)
吳宗勤表示,45歲以上有肝硬化的患者需積極追蹤,定期回診觀察。(圖/翻攝自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臉書)

在台灣,慢性B型肝炎及慢性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馨蕙馨醫院胃腸肝膽內視鏡中心主任吳宗勤分享,有一名病患在例行健檢中發現右側肝臟表面和邊緣出現快2公分的腫瘤,意外確診肝癌。對此,吳宗勤表示,B肝和C肝的帶原率已經明顯下降,但是45歲以上的人口還是需要積極推動治療以及追蹤,否則可能會因為缺乏檢查而錯過治療時機。

吳宗勤昨(16)日在臉書粉專「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中發文,指出近一個月以來已經有3位病患確診肝癌,其中一名稱自己只是來做個例行健檢,患者表示自己膽囊有點問題,在照超音波時也確實發現有息肉和結石。

接著,卻發現該名患者右側肝臟的表面和邊緣出現兩個低迴音性的腫瘤樣病灶,且已經快2公分了,追問之下才得知竟是「B型肝炎」,但患者卻只有偶爾才會照超音波追蹤,於是吳宗勤就請他盡速至肝膽腸胃科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吳宗勤表示,台灣自民國73年7月後開始全民施打B型肝炎疫苗,所以在現在40歲以下的人口,只有不到1%的帶原人口,跟以往15-20%比較起來已經有顯著的進步,而C型肝炎以往在2-4%的帶原人口,也在過去幾年全台灣普遍篩檢並治療後,政府目標是今年根除C型肝炎,讓他成為和天花一樣被根除的病毒。

吳宗勤說,雖然B型肝炎和肝癌已經比過往大幅度下降,但在45歲以上帶有肝硬化的人還是需要積極推動治療以及追蹤,並且要做觀念的釐清,如果你的肝臟已經呈現肝硬化,就算是B型肝炎持續服藥或者是C型肝炎已經完全治癒,仍有肝癌的可能性。

吳宗勤接著說,C肝治癒後,肝硬化病人發生肝癌的年發生率大約可從每年3-5%下降至每年1-3%,與未治療相比,風險下降了約70-80%,但是肝臟的纖維化與硬化並不會因為病毒消失而立即恢復正常,所以最少6個月還是必須要做肝癌指數以及肝臟超音波的追蹤;B肝也需要仔細的超音波以及三個月一次的抽血,才能夠在第一時間抓到令人討厭的肝癌腫瘤。

最後,吳宗勤提醒民眾還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超音波沒有侵入性也沒有輻射劑量,只要空腹時間夠,是屬於我們肝膽腸胃科中,非常好用的三寶之一(超音波、胃鏡、大腸鏡)。如果沒有黑便、血便、嚴重嘔吐或相關危險訊號的狀況下,通常建議病人從沒有侵入性的超音波先做,藥物吃了沒改善,超音波也找不到問題,再考慮侵入性的胃鏡或大腸鏡。

#肝臟

【J4葛瑞絲滑上車EP.36】「阿北滑上車」世紀對決!被告與證人的決戰!一言不合就跳舞!
大數據推薦
🔴0917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