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一紙詔書毀四千寺!在中國,神權為何永遠無法凌駕皇權?

國際中心/唐家興報導

在中國,神權永遠無法壓制王權,皇權始終是一切制度的核心。(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中國,神權永遠無法壓制王權,皇權始終是一切制度的核心。(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皇帝的頭頂沒有神明,身後也不靠教宗。權力始終集中於宮廷,而非廟堂。與西方不同,別國的國王敬畏神權,中國的皇帝卻讓神聽命。這正是中國王權得以千年不散、政體長久穩定的關鍵:神權永遠無法壓制王權,皇權始終是一切制度的核心

皇帝壓著神仙走:王權自建國起的制度設計

早在秦朝統一六國前,中國已有完整的神祇體系。然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帝制,廢除「封神」傳統,不設國家宗教,也沒有宗教教會。他自稱始皇帝,靠國家自封而非神明授權。

到了西漢,皇權對思想的控制更上層樓。漢武帝劉徹於西元前136年宣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定為國家正統。這不只是選擇一個學派,而是確立原則:國家思想統一,信仰不得割據,宗教只能在政權框架下活動。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宗教只能在政權框架下活動。(圖/《漢武大帝》劇照)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宗教只能在政權框架下活動。(圖/《漢武大帝》劇照)

中國政教結構與歐洲迥異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宗能罷黜國王,神權凌駕王權。然而中國不同:皇帝不需宗教背書,他的「天子」身份來自抽象的天命,而非人格化神明。制度上,宗教勢力無法凌駕國家權力,這種設計從秦漢延續至清末,成為中央集權持久穩定的基礎。

一紙詔書毀四千寺:會昌滅佛的政治與財政邏輯

唐武宗李炎在845年下令「會昌滅佛」,全國廢佛寺4600餘所,強制還俗僧尼26萬人,收回土地與財產。這並非單純排斥佛教,而是為了切斷宗教對財政、土地與勞動力的控制

佛教寺院曾掌握龐大資源,僧人數量在洛陽就超萬人,佔城市勞動力三分之一。寺院不納稅、不服役,甚至經營商業和放貸,成為實際的經濟體。會昌滅佛不僅解決財政壓力,更再次確立皇權在宗教之上的地位。

唐武宗李炎在845年下令「會昌滅佛」,全國廢佛寺4600餘所。(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唐武宗李炎在845年下令「會昌滅佛」,全國廢佛寺4600餘所。(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儒術當官,佛道求穩:教從政主的軟控制

制度之外,儒學是中國王權控制宗教的長期手段。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為政治合法性核心,科舉制度將忠孝禮義、家國倫理深植官僚系統。

佛道信仰可以存在,但不能干政。寺廟建設需朝廷批文,度人設壇需官方許可,道觀不得跨縣傳法。清代《僧道規約》明確限制僧尼人數、教徒分布與傳教範圍。宗教爭論從未涉及政權核心,而是誰更合乎禮法、誰更聽話。

神權永遠無法壓制王權:中國政教關係的千年秘密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沒有宗教主導的改朝換代,也沒有教會控制的政治體系。民眾可以敬神,但政權只能聽王。這種依靠制度控制與文化吸收實現的權力統籌,正是中國社會能保持千年政體穩定、避免宗教割據的關鍵。

王權之上,無神可擋。中國歷史以制度將神權納入王權框架,而非相反,這是中國獨特的政治智慧,也是其長久穩定的核心秘密。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