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堰塞湖溢流「不能開挖、爆破」!登山作家曝2困難點:任何工程都是空想

生活中心/彭淇昀報導

強颱樺加沙雖沒撲台,但豪雨強襲東南部地區,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發生溢流,導致光復鄉一帶災情慘重,目前已知14人罹難、46傷,還有33失聯。對此,登山作家「城市山人」表示,這座堰塞湖地處偏遠、無道路可及,光是裝水位計都要靠直升機送人過去,且許多專家都有勘查過這座堰塞湖,不過他直言,「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

登山作家董威言表示,堰塞湖地處偏遠、無道路可及,因此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
登山作家董威言表示,堰塞湖地處偏遠、無道路可及,因此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

登山作家董威言在臉書粉專「城市山人」發文表示,堰塞湖是因土石崩塌阻塞河道而自然形成的湖泊,但針對這一座堰塞湖,許多人都沒意識到它「地處偏遠」、「無道路可及」這2點,就連裝水位計都需要靠直升機送人過去。根據國立東華大學整理的時間軸與林業保育署提供的資料,政府早在7月的時候就勘查了這座堰塞湖,只是處理的難度太高,專家研判短期內的壩頂工程,包括降挖、爆破、虹吸均不可行,只能著眼於中長期對策。

「城市山人」引用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作出比對,針對堰塞湖的處理方案有4點,包括「在壩體形成的湖泊之前分流入流水」、「利用抽水機或虹吸管對蓄水池進行臨時排水」、「建造耐侵蝕的溢洪道」、「通過岸肩的排水隧道」,但看以馬太鞍地形條件及水庫等級的量,可行的選項很有限。

而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也曾表示,堰塞湖量體過大,只能靠引流降低傷害,貿然開挖或炸掉都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情,「而引流是中長期對策,短期內辦不到」。城市山人指出,依照那邊的地形,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以台灣的地形、地質、氣候而言,比起耗費巨大資源貪圖一勞永逸、人定勝天,不如想著如何和它『共存』吧」。

此外,「城市山人」指出,溢流發生於9月23日下午2點50分,花蓮縣政府在前一日就已執行預防性疏散,相關單位也事先進行了演練與影響範圍預測,「那麼災情其實已經降低了」。他認為,應該就事論事,從警報發出到實際執行撤離,這段時間的應變問題,例如資源是否充足、時間是否足夠等等,「要知道撤離擾民甚鉅,可不是個輕鬆的決定」。

「城市山人」強調,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鄉村有許多年長者獨居、行動不便,「要如何在資源匱乏的鄉下及時保護他們,則是另一個議題了」。

#堰塞湖溢流 水淹光復鄉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