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專家評估爆破堰塞湖不可行」 陳駿季:現階段要做水位有效監測

記者盧素梅/台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針對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稱,自7月26日就持續向中央反應「爆破就解決了」一事,農業部長陳駿季今(25)日表示,專家會議討論了「爆破、虹吸、壩頂開便道降挖」3種情境;其中,爆破絕對不可能,會導致周遭山區土石流更大規模的崩塌,至於虹吸、壩頂降挖等因結構不穩定因此無法執行。現階段要做水位有效監測,當監測發現危險時,及早讓中下游做預防性撤離,才是最有效的防災。

行政院會上午聽取內政部、農業部「樺加沙風災及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案」報告,陳駿季在會後記者會說明,林保署7月26日即成立專家小組,隨後共召開3次專家會議、2次跨部會專家會議,同時這段時間也進行了17次「取像」及壩體與湖水量的分析討論。

陳駿季並指出,在專家與跨部會會議中,主要討論兩個重點。第一,分析壩體若不安全可能造成的結果,陳駿季表示,在整個壩體安全分析中,研判可能影響下游居民的4種情境,分別為自然溢流、颱風豪雨造成溢流、地震導致壩體結構不穩定,以及管湧(水從壩體底端滲漏逐漸影響),專家團隊針對上述4種可能情境進行分析,並考慮當時天候與雨量,最為後續預防性疏散最重要的參考依據。

第二,長期如何有效移除壩體,陳駿季提及,當時專家會議討論三種方案:爆破、虹吸、以及從壩頂開便道降挖;專家認為,爆破絕對不可能,因壩體位於土石流崩塌地,如果再爆破,可能導致鄰近山區更大規模的崩塌;至於虹吸與壩頂降挖,則考量到壩體結構並不穩定,土石仍鬆軟,且相關人車均無道路可通行,也無法立即處理。

陳駿季指出,專家會議決定以「水位有效監測」因應,若有危險性,即能及早讓中下游居民進行預防性撤離,這是當時認定最有效的防災方式;據會議結論,中央災變中心成立後,撤離規劃也依水位監測與可能溢流造成的風險,劃設撤離區域,也正因前期中央做了大量討論,所以要特別感謝台大、陽交大團隊及所有跨部會的協助。

陳駿季補充,目前壩體雖已下切約105公尺,但仍蓄有至少1300萬噸水量,壩體穩定性仍待確認;未來將持續密切監控,在確保安全時,才會解除下游警戒。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