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新聞幕後/「無煙硝戰場」謀勝算!外交部預算增百億元 涉外官員曝秘辛

記者黎冠志/台北報導

外交部明年度主管歲出預算較去年增百億,我涉外官員曝「無煙硝戰場」交手辛酸,並強調須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圖/資料照)
外交部明年度主管歲出預算較去年增百億,我涉外官員曝「無煙硝戰場」交手辛酸,並強調須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圖/資料照)

外交部115年度主管歲出預算編列415.03億元,較去年度305.87億元增加109.16億元,引起關注和討論。外交官員表示,面對中國外交預算逐年擴張、對我邦交國施壓利誘並持續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挑戰,外交部必須爭取足夠外交資源,以維繫邦誼、深化多元合作。明年度外交預算提升,反映外交部盼透過「公私協力」整合跨部會及民間力量推動「總合外交」和「榮邦計畫」,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該官員進一步說明,過去一年,台灣在中國強大壓力下維繫12個邦交國,並透過多元外交進路嘗試突破。外交部長林佳龍近來陸續走訪美國、亞洲及歐洲理念相近國家,日前更在歐洲與中國外長王毅「同場較勁」,引發國際關注。而從接待外賓數量到國會外交的亮眼成果,包括今年9月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率團訪歐出席故宮特展開幕,以及今年1月立法院長韓國瑜成功出席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典禮,都展現「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進台灣」的具體成效。

外交部115年度預算增加的109.16億元,主要是推動「榮邦計畫」的98.43億元以及加強國際交流與訪賓接待8.73億元。涉外官員指出,當總統賴清德提出2030年前國防預算達到GDP5%的願景,也同步為外交這個「無煙硝的戰場」注入強心針,也由於115年度國防預算編列9495億元、將達GDP3.32%,不僅回應各國對台灣強化防衛能力的關切、印證台灣落實「和平靠實力」的努力,也成為外交體系與國際友人互動的重要談話基礎。

官員表示,外交部近年預算每年僅約300億元、占總預算1% ,在中國壓力下維繫既有邦交國同時拓展外交關係實屬不易,因此外交部盼能爭取更多資源支持,以確保政策順利推動與落實。官員也說,國家安全包括國防和外交兩大部分,「如人之雙腳,必須同時向前走,才能確保台灣的國家安全得到保障」,也由於外交的重要性不亞於國防,相對於國防預算大幅增加,適當增加外交預算才能在平衡中穩健前進。

官員說明,115年度外交預算占總預算1.37%,雖高於去年的1.05%,但僅恢復至110年度水準、仍低於98年馬政府任內曾達到的1.73%。對比中國25年來外交預算自57億元人民幣攀升至今年的645億元,規模暴增11倍,官員強調,在中國運用龐大經濟規模利誘並施壓我邦交國、在各種國際場域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台灣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情況下,若外交資源和能量未能獲得提升,實難與中國的強烈攻勢及巨大資源抗衡。

官員提到,新增預算中的68.43億元將用於推動「榮邦計畫」,包括協助行政院「經濟外交工作小組」會議、鼓勵台灣產業赴友邦及友好國投資、強化與理念相近國在第三國合作,盼以產業優勢帶動友邦繁榮,不僅「固邦」也盼產生示範及外溢效果,進一步拓展外交空間。官員強調,「榮邦計畫」的範疇不僅限於邦交國,也涵蓋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例如正在推動「台菲經濟走廊」的菲律賓,以及透過「中東歐韌性計畫」強化半導體民主供應鏈的中東歐國家。

由於立法院曾在112年指出,台灣投入政府開發援助金額(ODA)占國民所得毛額(GNI)比率與聯合國建議之0.7%標準存有極大差距,官員表示,本次另規劃30億元用於增補國合會基金,盼透過國合會帶動援外工作轉型、提升台灣全球影響力,強化台灣在國際開發援助的能量,也回應立法院長期呼籲提升ODA規模的期待。

官員也說,另外「國際交流活動和訪賓接待 」較114年度增編8.73億元,主要是推動台灣國際組織參與、與友好國家及智庫的議題交流、拓展友我人脈之用。自賴清德上任以來,外交部已接待來自逾100國、600團、5400多位外賓,涵蓋邦交與友好國家。也隨半導體外交、科技合作、網路安全、全社會防衛韌性、印太安全對話等新興議題崛起,經費需求更加殷切,加上疫後通膨、國際物價上漲,調增預算更顯必要。

官員提到,這一年多來,面臨南非迫我遷館,到中國在PIF、APEC等國際場域打壓,都不乏美、日、歐等友好國家為台灣奔走發聲的身影,而這些外交戰役的成果,不僅來自各駐外館處長期人脈經營、決策層級運籌帷幄鏈結跨部會能量,也仰賴與民主陣營夥伴關係經營和鞏固。


近年外交部積極和各國國會議員及政要建立互信和良好關係並邀訪,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上任至今已接待逾4000名外賓,日前江啟臣才率跨黨派立委團訪歐並赴捷克出席故宮特展開幕式;今年1月韓國瑜率團出席川普總統就職典禮更成功進入國會大廈觀禮,距離川普僅數步之遙,顯示外交人員長期人脈經營與縝密規劃的成果。

官員指出,台灣無法與中國進行「金錢外交」競逐,外交預算亦受立法院嚴格監督,必須符合國人期待。官員強調,台灣需結合公私部門資源,發揮經濟、科技與產業優勢,進行「不對稱外交戰略」,外交預算增加,不只是維繫邦交關係,更是支撐多元外交戰略、守護國家利益與尊嚴的必要條件。

#賴清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許光漢回歸新作!《他年她日》星光首映 主演群齊亮相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