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馬太鞍巨災內幕2/堰塞湖溢流釀災仍藏隱憂 專家示警一狀況建議全撤離

圖、文/鏡週刊

一場未直接侵台的颱風,卻引發台灣土地大悲鳴!號稱今年「風王」的強颱樺加沙,雖然只是從台灣南部海域擦邊掃過,但外圍環流帶來的豪雨,卻讓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相當於南化水庫蓄水量的6千萬噸洪水,瞬間傾瀉而下,夾帶泥砂與巨石衝入光復鄉市區,釀成重大死傷慘劇。

台灣從未進行過垂直避難演練,且垂直避難不是只要上樓就好,還要檢視建物結構,須選有3樓以上高度的RC鋼筋混凝土建物才夠穩固,像光復鄉這樣多以鐵皮、木材、磚塊為建物主材料的狀況,可能因建物強度不足,而有被沖垮的可能。此外,也需事先準備足夠的糧食、飲水、護理包、電池等設備,才能增加存活率等待救援。

農業部林保署組長劉忠憲事後坦言:「這是台灣過去從未遇過的天災,在國際上也很罕見。」不同專業團隊以各自的模型與情境推演,做出的評估範圍卻天差地遠,導致撤離標準爭議不斷。對外界質疑「制度殺人」,他既無奈又自責,但也強調,所有決策都遵循專業意見,沒有人刻意延誤。

馬太鞍溪堰塞湖(紅圈處)溢流後沖斷橋梁,循圖中黃色路線淹沒光復鄉市區。(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官網)
馬太鞍溪堰塞湖(紅圈處)溢流後沖斷橋梁,循圖中黃色路線淹沒光復鄉市區。(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官網)

據了解,在洪災發生後,陽明交大團隊成員個個內心沉重,內部一直討論模型運算、參數設定過程是否有誤;以結果論而言,所做評估建議與實際發生的結果相差太大,甚至造成18人死亡,由於建議攸關政府撤離、疏散等行政作為選擇與時間急迫性,讓他們內心背負不少壓力。

其實陽明交大團隊在業界頗具名聲,深獲各方肯定,接獲此案委任也曾多次實地勘查。有學者認為不適宜在此時找戰犯,這種卸責做法只會讓專家更望之卻步。由於台灣過去沒有發生類似案例,目前研究以個案為主,逐次委託學術專業團隊進行評估調查,無固定組織架構傳承經驗,建議中央成立海嘯、土石流長期監測單位,定期演練。

該名學者認為,目前最重要的則是監控馬太鞍溪堰塞湖殘存的壩體結構,儘管蓄水量僅剩6百多萬噸,蓄水量大幅下降,但還是有一定的威脅性。由於下游河道整個墊高,通洪能力大幅下降,需重新評估還能通過多少洪水。目前水利署正積極進行河道清疏,確保有安全通洪能量。

慈濟志工進民宅協助清淤,屋內牆上的「贏」字,似在鼓勵災民及為志工加油
慈濟志工進民宅協助清淤,屋內牆上的「贏」字,似在鼓勵災民及為志工加油。

根據林保署航遙測分署的空拍航照研判,堰塞湖水位已較9月26日最高水位降低了114公尺,目前湖面面積約15公頃,蓄水量剩6百多萬噸,溢流導致壩體大幅下切後,蓄水量僅剩原本最高水位的百分之8。

目前規劃優先加裝水位計,利用原來安裝的網路攝影機,確保監測資料不中斷,另由空勤總隊直升機支援搭載相關人員前往馬太鞍溪堰塞湖,進行空勘評估重新安裝水位計,盡快恢復堰塞湖水位監測評估。

至於受損的壩體,因沖刷形成V型山谷,兩邊原來的壩體還留有百分之60的土方,若再度發生土石崩塌,山谷河道還是可能再度堵塞,發生第2次的土石淤積,甚至最壞狀況還保有吸水功能,所以目前仍是維持紅色警戒。萬一再有大雨或颱風來襲,建議下游人員全數撤離,不可輕忽。


更多鏡週刊報導
圖輯/台灣最美的風景災後復原馬太鞍
封面故事/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死傷 花蓮洪災釀禍真相還原
馬太鞍巨災內幕3/防災不力中央、地方「誰的責任大」 律師點出受災戶申請國賠機率

外稿
#堰塞湖溢流 水淹光復鄉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