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台大公衛學院今日舉辦衛教記者會。(圖/記者蔣季容攝影)大腸癌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台灣今年(2025)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為45至74歲,不過專家發現,40至49歲(X世代)大腸癌發生率不減反升,因此呼籲應將篩檢年齡下降至40歲,並結合精準糞便血量(fecal hemoglobim, f-Hb)導向政策,在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的同時,又可以減輕醫療資源壓力。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2)日在衛教記者會上說明,多數國家都建議從50歲之後再開始做大腸癌篩檢,不過台灣X世代的大腸癌發生率提升,與西式飲食、抗生素使用及潛在環境污染而導致腸道菌失衡有關,若台灣維持50歲才開始篩檢,將導致高風險族群延遲診斷。
陳秀熙表示,國健署自今年起將篩檢年齡下修為45歲,不過根據他與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最新發表於JAMA Oncology的研究證實,若針對40至49歲族群實施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篩檢,可使大腸癌發生率下降約21%至25%,死亡率下降34%至39%。
陳秀熙呼籲應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降至40歲。(圖/記者蔣季容攝影)精準糞便潛血檢測 降低大腸鏡需求
陳秀熙說明,若要擴大篩檢,醫療量能將面臨挑戰,因此建議「精準篩檢」,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區分風險等級,濃度越高的高風險族群將提升篩檢頻率,經過計算可減少約49%的篩檢次數與28%的大腸鏡檢查需求,相當於減少191萬劑糞便潛血檢查及5萬大腸鏡需求。
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所長林先和表示,男性X世代族群,過去20年死亡率改變非常有限,是所有年齡區間中表現最差的,而癌症是主因之一。透過精準篩檢找到高風險族群,也避免偽陽性、偽陰性而造成不必要的大腸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