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從傅園慧到謝淑薇──政治不該扯運動員後腿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傅園慧。(圖/翻攝自YouTube)

文/張萍萍/看見(換日線Crossing)

這兩天,中國大陸的微信被一位叫傅園慧的女子游泳運動員「刷屏」,她在 100 米仰泳決賽中以 58 秒 76 的成績獲得並列第三名,這是中國大陸在該項目奧運賽事中第一次進入前三名。

在比賽結束後,記者採訪傅園慧,她面對鏡頭時誇張的表情和直白的話語贏得所有大陸網民的喜愛,世界各國媒體也紛紛為她的可愛不羈點讚,網民甚至把她做成「行走的表情包」。在里約奧運會上,她用「洪荒之力」刷新了人們對奧運的認識,更讓中國人從「贏金牌為國爭光」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束縛中得到解放。

自 1984 年中國選手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中國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從此,「金牌情結」就在中國人的心中埋下碩大的種子,奧運會被賦予特別的內涵,與國家強大、集體歸屬、民族精神緊密連繫。

1992 年巴塞羅那(巴塞隆納)奧運會,《中國體育報》8 月 8 日報導「金牌不僅僅是因為它是金的而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它有著比金子更為珍貴的東西,那便是祖國的尊嚴、榮辱。」

將國家的尊嚴和榮辱置於比賽之上,將比賽和政治相連,是 20 世紀初中國體育代表團必須承擔的道德重任。2008 年北京奧運會更是把民族情緒推向極致,中國人進入奧運狂歡,金牌數目成為唯一的焦點。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無法擺脫「金牌被國家綁架」的魔咒。所以當運動員失利時,媒體會用「痛失金牌」的字眼來表達,而運動員則痛哭流涕,背後掩藏不住對金牌的在乎;當「中國飛人」劉翔負傷退賽時,中國人民會對他如此憤怒,罵他愧對國家對他的培養。中國人對金牌的狂熱,卻也說明了民族主義背後的脆弱和不自信的心態。

所幸,這樣的奧運民族榮辱感似乎正從里約奧運會開始被改變、被瓦解。而這個突破點就是傅園慧。從她口中,我們不再聽到「感謝國家、感謝政府」的官方話語,而是更自信、直白地表達自我感受,「我用了洪荒之力了!這是我歷史最好成績了!」她是典型的段子手,有網友戲稱她是中國游泳隊的一股清流,卻是奧運健兒「清流界」的一股「泥石流」(土石流),她的豪爽和愛搞怪的性格讓許多人「路人轉粉」,被網友稱為「傅爺」。在她接受完採訪後,中國大陸媒體乃至世界各國媒體紛紛為她的機智幽默點讚。她在微信朋友圈已經霸屏兩天,中國網民不再關注她是否得獎,而更願意與她一起「逗逼搞怪」。

也許,里約奧運會是中國人對奧運精神的一次覺醒,比起國家壓給運動員的金牌重負,參與和享受才是體育的目的。這也讓我們慶幸,政治終於可以不再扯運動員的後腿!

無獨有偶,類似的故事也在臺灣上演。在今年里約奧運會上,臺灣網球女將謝淑薇宣布退賽,砸破了臺灣體育界的髒水缸。謝淑薇在退賽後於個人臉書上寫道:「即日起退出臺灣網壇,不接受國家隊徵召」,她的聲明引起臺灣對體壇生態及選手辛酸的熱議。中華奧會也發表「相忍為國」的道德呼喚,卻無法再帶動輿論的風向。

經過了解才發現,臺灣體育署和網協多年來尸位素餐,選手凡事靠自己,成了名後再以國家名義來徵召、沾光。在臺灣做一個職業選手和大陸類似,它從來就不只是個人生涯的選擇、不是個人的挑戰與榮辱,而是要背負著「臺灣之光」的期待,成為眾人意志與寄望的延伸。拿獎牌,最好是拿金牌,這就是所謂的「臺灣之光」。

然而,在我看來,臺灣人(與政府相關單位)引以為傲、平常不聞問、事後錦上添花的「臺灣之光」,恰恰也證明了臺灣人的脆弱和心虛!因為缺乏信心,所以需要不斷強調這些「強人」,以此證明臺灣的實力。

也許,因為兩岸政治問題,臺灣人太過渴望爭一口氣,把臺灣運動員作為「耀我國威」的工具當成理所當然。但是,因為這口氣,奧運的精神和個人的價值在獎牌至上下,被全然忽視。謝淑薇的退賽也許是個契機,讓臺灣人思考何謂奧運精神?何謂「臺灣之光」?臺灣人如何在世界真正地證明自己?

從「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到和平與友誼,奧運精神在不斷演變。那麽,我們是否也應該讓運動員回歸參與本身?而不是讓他們與國家榮辱掛鉤,讓政治扯運動員的後腿!美國弗吉尼亞州(維吉尼亞州)社區大學董事會主席趙惠普在參加美國之音海峽論談節目中說道:「奧運的精神是和平,重點是讓運動員充分發揮個人能力。」

對於奧運精神的迷思,中國大陸已經逐漸覺醒,那麼臺灣呢?


   關聯閱讀

「奧運不是一個人的比賽,是一群人的比賽」──美國大學如何培育專業運動員?以我剛奪兩面銀牌的母校為例

【Nat Lin@挪威】致文化部長鄭麗君:別再等人才成為台灣之光後,才想到要培養他們

「亞洲鐵人」謝昇諺:追求夢想最大的阻礙是什麼?征奧失利、但我一點都不後悔 


   作者簡介

張萍萍/看見

我來自大陸,曾赴臺灣做交換生,現在泰國一家新聞單位擔任記者兼編輯,也為香港和臺灣部分媒體寫專欄。我喜歡泰國,除了用文字描述我的泰國觀察,也借助影像展現泰國的多樣化。我把自己定位成一名世界公民,因為我認為我們都不過是地球村裏的一個個體,比起「個人身份」,我更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我希望 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