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詹宜庭/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選舉6位候選人政見一次看。(圖/翻攝畫面)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於18日登場,六位候選人紛紛端出政見,試圖說服黨員、凝聚支持。面對即將到來的2026地方選舉與2028總統大選,這場黨主席之爭已不再只是黨內權力重新分配,更是攸關國民黨路線重塑、藍白合作走向、兩岸政策基調與南台灣翻轉可能性的重大轉捩點。《三立新聞網》特別整理六位候選人在兩岸政策與選舉佈局上的主張,帶您一次看。
本次黨主席選舉共有六人完成登記,依登記先後順序為:鄭麗文、羅智強、卓伯源、郝龍斌、蔡志弘與張亞中。黨中央原定舉辦1場電視政見發表會及8場地方政見會,惟考量花蓮地震災後救援仍在進行,最終採折衷方案,改為舉行1場電視政見會,並於台中市、台北市與高雄市舉行3場實體政見發表會。
兩岸政策
鄭麗文:若當選黨主席,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更多務實合作,例如共同打詐、航太科技交流等。兩岸要「強強聯手,一加一大於二」,未來當選也將與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會晤,強化政黨外交,展開更多國際對話空間。
羅智強:將傳承前總統馬英九的兩岸交流意志,若當選,三個月內率團赴中,重啟國民黨對等交流,完成「二次破冰」。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所謂的「中國」是指中華民國。他強調「一中憲法」與九二共識的核心為「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兩岸未來是否統一是漫長過程,但和平與人民友善對待彼此是前提,國民黨有能力創造和平新局。
郝龍斌:主張「親美不跪美、和中不舔共、友日不媚日」,台灣應對美中維持等距友好。並提出五點政策,包括,第一「舉辦國民黨內的兩岸政策路線大辯論」;第二「推動國民黨在北京、上海,設立辦事處」;第三「把雙城論壇的成功經驗擴充為兩岸論壇」;第四「呼籲中國要宣示『台灣不獨,中國不武』」;第五「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就是回到中華民國的憲法精神,並要求對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張亞中:批評「見日本高市早苗」可能破壞與中國關係,無助於兩岸和平。若當選,將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國民黨過去主張「九二共識」,解決不了敵對狀態,應簽署國共兩黨和平備忘錄、兩岸互設代表處,商統一制度安排,中國就會放棄武力犯台。此外,國民黨自李登輝後兩岸關係如「堰塞湖」般越積越厚,毫無作為。
卓伯源:跳脫統獨的「第三條路」,就是將聯合國總部遷到台灣,並邀習近平與川普來台「喝珍奶」,藉此轉化台灣從戰爭焦點為和平起點,解決地緣政治的緊張。未來聯合國的營運費用,也可用於國防支出。
蔡志弘:今天兩岸情勢到了兵凶戰危、一觸即發的地步,若台海發生戰爭,大家就無法安居樂業。他若當選,將推動國共領導人會晤,並提出一中內涵、相互理解作為對話基礎。
2026、2028選舉與藍白合
鄭麗文:國民黨在北北基桃執政表現亮眼,台北市有最帥的市長蔣萬安,希望屆時不要變成三腳督,要集中在野力量支持蔣連任;她對新北市也有信心,認為國民黨長期執政、政績深植人心。「穩住北北基桃、深入翻轉南台灣、打破綠色魔咒」。
羅智強:若當黨主席會下軍令狀,讓2026年選舉南二都至少搶下一都,否則就辭掉黨主席。這場選舉是兩場價值之爭,一是認為黨主席安心、可靠、忠誠度高最重要;一是認為要世代交替、戰鬥力強,而他兩項都符合。
郝龍斌:決戰南台灣,與盧秀燕2人分進合擊,「顧北、穩中、強南」。若2026地方選舉,國民黨在高雄與台南兩都中未能攻下一都,自己將辭職負責。而2028的勝選方程式就是黨內團結、在野合作,幫助盧秀燕成為最強總統候選人,會用民主機制,不讓國民黨再出現2組總統候選人。
張亞中:現在國民黨對2028的選舉邏輯是要推出最強候選人,但力量不夠,所以要與民眾黨合作才能戰勝民進黨。但這邏輯是停留在「人」,這太危險;因為民進黨也會推出最強候選人,以及想盡各種辦法讓藍白合出問題,且民進黨的黨政資源絕對超過國民黨,所以要贏,就必須展現出國民黨跟民進黨不同的路線。
卓伯源:目前6位參選黨主席的人中,最年輕的就是鄭麗文與羅智強,他們值得被栽培,建議鄭麗文可參選下屆總統、羅智強參選下屆副總統。
蔡志弘:若當選黨主席,便會立即跟民眾黨協商成立「2026 藍白合選舉策略委員會」,雙方盡早洽談 2026 選舉的相關合作事宜,且 2026 年選舉若縣市長席次減少,他會立刻辭職。
黨產
鄭麗文:未來會替國民黨北市黨部前主委黃呂錦茹等涉偽照文書的黨工們募款、成立律師團;同時也會替國民黨將黨產討回來,不是因為需要黨產,是因為還有很多黨工的退休金沒有著落。
郝龍斌:國民黨虧欠退休黨工,會循司法途徑,針對黨產會不公不義的做法討公道,黨產若討回來只做一件事,要把退休黨工的退休金補足,其他的錢全部捐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