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洪浦釗觀點》不只是介選:正視中國對台政黨影響的新策略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國民黨主席選舉落幕,外界多以「中國介選成功」定義,但若僅止於「中國挺誰、誰親中」的直觀分析,便忽略了這場權力變化背後更深層的意涵。中國真正的策略,早已從押寶個人轉向重塑結構,也就是從「資源滲透」轉為「論述塑形」,從外部施壓轉為內部誘導。它透過輿論與情緒共鳴,重新界定「藍營主流」的意涵。從郝龍斌到鄭麗文的對照,說明中國的介選邏輯已從操縱個人升級為影響整個政黨的思考框架。

前藍委鄭麗文以50.15%的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圖/翻攝自鄭麗文臉書)
前藍委鄭麗文以50.15%的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圖/翻攝自鄭麗文臉書)

中國不再急於扶植「代理人」,而是培養「對口者」

過去中國的介選多被理解為金援、認知戰或假訊息動員,但這次國民黨內部的變化更像是一場「長期馴化」:不是透過金錢或命令干預,而是潛移默化地改變政黨的語言與判斷。中國學會了利用社群媒體與輿論塑造,讓藍營逐漸習慣以「對中國無害」的語言表達,使自我審查成為政治本能。這種影響比金援更深,因為它改變的不是立場,而是價值的重心。中國不再急於扶植「代理人」,而是培養「對口者」,即那些能主動調整論述、自然呼應中國敘事的人。鄭麗文的政治姿態正好符合這一模式,她以「反民進黨」為主軸,卻逐漸與中國的「反美」「反西方干涉」話語同調,成為中國眼中可預測、可運用的節點。

中國要的是「可預測性」,尤其是「可控」

中國對鄭麗文「放心」,並非因為她更忠誠,而是因為她更「可控」。郝龍斌的「親美反共」代表傳統藍營的國際主義視野與菁英自主性,這樣的政治底蘊讓他難以被駕馭;鄭麗文則不同。她高舉「兩岸同屬一中」、「我是中國人」,這些修辭早已內建在中國話語框架中,使她的政治行為具高度可預測性。中國要的不是誰的親近,而是誰的穩定,誰能在任何情勢下維持「對中國無害」的論述軌道。

讓台灣內部政治對立,就是最有效的統戰手段

鄭麗文之所以被中國青睞,不只是因為她親中,更因她出身民進黨、熟悉綠營論述。她的強硬語氣與反制民進黨立場,能在輿論中強化中國宣傳邏輯,對外證明「台灣內部自己也不想獨立」。對中國而言,這種內部對立遠比外部談判更有效。只要台灣社會陷入情緒對撞,中國便無需出手,也能達成分化效果。這次國民黨內部選舉的最大啟示,是中國介選已從「操縱投票」轉向「操縱情緒」,從影響結果轉為影響過程。

鄭麗文當選後,國民黨勢必面臨新的分歧期。主張戰略自主與國際連結的中生代,將與親中派發生路線拉扯。這種內耗雖削弱國民黨短期競爭力,卻讓中國的統戰更容易滲入。中國不必急於「推進統一」,只需「維持混亂」,就能讓台灣政治失去信任感、社會陷入疲乏。

當中國升級介選策略,台灣也必須升級民主的免疫系統

鄭麗文當選後,國民黨勢必面臨新的分歧期。主張戰略自主與國際連結的中生代,將與親中派發生路線拉扯。這種內耗雖削弱國民黨短期競爭力,卻讓中國的統戰更容易滲入。中國不必急於「推進統一」,只需「維持混亂」,就能讓台灣政治失去信任感、社會陷入疲乏。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誰親中」,而在於台灣制度是否具備足夠免疫力,抵抗這種以民主程序為名的滲透。當「選舉」被利用為介入載具,當「多元言論」被包裝成分化武器,我們必須重新檢視民主的防線究竟在哪裡。中國的策略不再是摧毀民主,而是讓民主的判斷力慢慢鈍化。

抵抗這種滲透,不能只靠反中情緒,也不能把選舉勝負視為民主韌性的指標。關鍵在於恢復社會對「真實」的敏感度,讓政治辯論回到「事實」與「理據」,而非立場與謾罵。當中國升級它的介選策略,台灣也必須升級民主的免疫系統。這不只是國民黨的內部事件,而是整個政治體系的壓力測試。

台灣能否在開放的制度中維持清醒,決定了這場民主防衛戰的勝負。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

【2025太子忠孝文化季】桃園護國宮太子爺夜巡!神的步行者、五夜暗訪 10/19 第二夜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