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坣娜胰臟癌逝!醫揭「5大危險因子」 紅斑性狼瘡恐成癌變警訊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女歌手坣娜罹胰臟癌辭世,生前患紅斑性狼瘡。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此病會導致全身慢性發炎,增加肝癌、肺癌、胰臟癌等風險。(圖/記者楊澍攝影)
女歌手坣娜罹胰臟癌辭世,生前患紅斑性狼瘡。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此病會導致全身慢性發炎,增加肝癌、肺癌、胰臟癌等風險。(圖/記者楊澍攝影)

女歌手坣娜罹胰臟癌病逝,生前她更飽受紅斑性狼瘡之苦。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紅斑性狼瘡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錯把自身組織當作「敵人」攻擊,導致全身性慢性發炎,影響多個器官,甚至容易誘發癌症,如肝癌、肺癌、胰臟癌,患者應多加留意健康狀況。

黃軒在臉書粉專提到,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典型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錯將自身組織當作「敵人」攻擊,導致全身性慢性發炎,影響皮膚、關節、腎臟、血液、神經等器官。近年多項國際大型研究更顯示,紅斑性狼瘡患者的整體癌症風險會顯著上升。

黃軒提到,尤其是血液系統與部分實體癌(如肝癌、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等),2019年一項胰臟癌的統合分析顯示,紅斑性狼瘡與胰臟癌風險顯著相關,風險增加約1.4倍,而胰臟癌一直是醫界最具挑戰、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因此格外受到關注。

黃軒解釋,紅斑性狼瘡的長期發炎,會導致氧化壓力與DNA損傷,再加上該病常用免疫抑制藥物作治療,可能降低免疫,有利於腫瘤生成。另外,胰臟癌的既知風險包含吸菸、肥胖、慢性胰腺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合併代謝異常或胰臟發炎,可能疊加罹癌風險。

紅斑性狼瘡患者平時應管控藥量,在醫師評估下,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免疫抑制治療,並規律追蹤,還要改變生活習慣,如戒菸、控制體重與血糖(尤其新發糖尿病)、規律運動、限酒,有助於保護胰臟癌與心血管,若出現無故體重驟降、上腹或背痛、黃膽、油便或血糖突失控,要及早做胰臟評估,盡早發現與治療。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