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臺大校長陳文章出身平凡,父親是三輪車夫。他靠努力讀書翻身,考上臺大、赴美深造,回台求職碰壁仍不放棄,最終取得台大與清大教職,常以自身經歷鼓勵學生。(圖/話時代人物)臺灣大學培養出許多人才,在臺灣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三立電視台由鄭弘儀主持的節目《話時代人物》,本周邀請到臺灣大學校長陳文章分享其人生歷程,並非出身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名三輪車夫,他靠努力讀書翻身,順利考上臺大,之後又到美國紐約讀研究所,未料畢業後回臺,求職卻處處碰壁,但他並未放棄,而是將過程視為學習,最終成功取得臺大與清大的教職,日後也常以這段經歷鼓勵學生。
陳文章在節目中對主持人鄭弘儀分享求學過程,他的父親是三輪車夫,平時到處送貨,母親則在經營小本生意,小時候他比較頑皮,又不愛讀書,每天都會跟別人打架,每次被母親處罰後,沉默寡言的父親會騎三輪車,載他到外面散心,「大家其實都這樣過,但是還滿快樂的」,直到小學三、四年級,他才開始靜下心讀書,但也未拿過前三名。
臺灣大學校長陳文章接受主持人鄭弘儀的訪問,分享其曲折又豐富的人生歷程。(圖/話時代人物)陳文章提到,上國中後他開始認真念書,考到全校第十八名,當時整個名次會被貼在公佈欄,第一次看到榜單時,他又驚又喜,決定再努力一次,第二次考試考到全校第五名,必須上台領獎,「那一次我雙腳發抖了好久,總算上台領了那個獎,因為我家境不是太好,當時領了獎後才發現,原來書念得好,會得到肯定與成就感」。
陳文章自此努力讀書,一直到畢業都是全校第一名,之後考上臺大,發現大學生活多采多姿,一度迷失自我,甚至某一學期有三科沒過,大學二年級下學期他才醒悟,發憤圖強拿到書卷獎,畢業後當完兵就出國念書,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讀研究所,未料回臺後求職,他卻到處碰壁,可能是因研究領域不合。陳文章回憶說,「我幾乎全臺灣的大學都申請過了,從台北到最南端的高雄,我只剩屏東跟東部沒有申請」。
陳文章指出,臺大積極培養領袖人才、研究具影響力的論文、成為國內智庫,並結合國際師資、產學合作,展現台灣的實力。(圖/話時代人物)陳文章表示,當時他一度非常沮喪,到了第3年、1996年,終於取得清華化工系、臺大化工系的錄取通知,但臺大給的比較早,再加上是他的母校,最終決定回到臺大化工系。他成為校長後,有時在新生開學典禮或畢業典禮常說,「人要有專業、有夢想,結交好友、忍耐挫折,可是還有一項很重要,就是要懂得感恩,不只感恩對我們好的人,也要感恩你的對手、敵人,因為他們讓你知道,自己可能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因而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若用這種態度來看待社會,會比較有包容性。
而臺大如何變成世界上的頂尖大學?陳文章指出,必須具備4種特質,首先是「成為每個人都尊敬的大學」、「培養出領袖人才」、「師生研究的課題,必須是具世界性的影響,或對社會有貢獻的議題」、「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智庫」,除了招攬國際優秀師資,校內也有不少創新、創業課程,給學生更多元的學習空間,以及產學合作,對臺灣企業界有貢獻,讓臺大變成華人第一、世界最頂尖大學,也代表臺灣的驕傲與實力。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54台三立新聞台,本週日(11/9)晚上八點播出的《話時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