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倪譽瑋報導
《經濟學人》提出,台灣央行似乎掌握了極為特殊的權力與財政影響力,質疑匯率是否真的為「順應市場風向」。(圖/資料照)國際知名刊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稱新台幣匯率偏低「明顯不正常」,恐已埋下結構性風險,並將其稱為「台灣病」,該病導致經濟金融產生多項問題。今(14)日中央銀行發出5點聲明駁斥,例如用來評估的指數不恰當、市場供需仍是決定匯率的重要因素等。
《經濟學人》以「台灣病」評價匯率異常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以「台灣病」形容新台幣長期被低估,以經GDP調整後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來看,新台幣對美元被低估幅度高達55%,是全球最被低估的貨幣;過去五年,台灣晶片與伺服器出口暴增三倍,貿易順差來到史上新高,在這樣的成績下,新台幣仍長期被壓在偏低區間,《經濟學人》認為顯然不尋常。
《經濟學人》認為,偏低的新台幣,對出口企業固然有利,卻讓仰賴進口食物、能源與生活用品的台灣家庭,購買力長期遭到侵蝕。報導也點出,美元若轉弱,美國可能藉由關稅、國安等議題,施壓台灣調整匯率政策,要求新台幣升值。
針對《經濟學人》說法,央行列出5點澄清:
一、影響匯率的因素眾多,匯率係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並非單一商品價格所能衡量;金融自由化以來,跨境資本移動係影響新台幣匯率升值或貶值的重要因素。
二、過往《經濟學人》已坦承大麥克指數並不適合用來評估一國匯率是否高(低)估
(一) 只以單一商品來評估匯率並不恰當,《經濟學人》早在2003年便坦承,大麥克指數有其缺陷1;2006年時《經濟學人》更直指,大麥克指數多年來在全球被各界廣泛引用、甚或濫用。
(二) 若利用其他單一商品指數來評估一國通貨匯價是否高(低)估,亦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16年,野村控股公司曾根據各國iPhone 售價,計算出iPhone指數,在當時納入比較的23種通貨中,美元係遭低估最嚴重的通貨,結論迥異於大麥克指數。此外,以最新iPhone售價換算,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仍高估17.1%,與《經濟學人》大麥克指數顯示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低估55%之結果背道而馳。
三、當前外匯市場供需主要與金融交易相關,以台灣為例,2024年外資及本國資金進出合計金額是商品貿易金額的19.3倍,爰僅以一籃商品與服務計算之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已無法作為衡量均衡匯率的指標,故不宜作為判斷匯率高估或低估的標準,更遑論以單一商品來評估一國匯率之高、低估。
四、如前所述,不宜以大麥克指數推論新台幣匯率之合理價位,因此,該文指稱新台幣匯率低估所造成台灣經濟金融之負面效應並不成立;過去外界亦曾提出類似的論點,本行均已於新聞稿、新聞參考資料、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提供說明。
五、儘管今(2025)年迄今台灣對美國商品貿易順差擴大,期間本行多次與美國財政部就總體經濟與匯率等議題溝通時,該部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