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他上班突頭暈、右手無力確診腦中風 部桃護理師曝6招預防風險

圖、文/桃園電子報

46歲的林先生(化名)長期抽菸二十年,又有兩年糖尿病史,因工作忙碌經常外食、作息不規律。日前上班途中突然感到頭暈,右手也使不上力,同事見狀立即攙扶送至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急診。到院後步態不穩,經神經內科團隊評估後確診為急性腦中風。突如其來的病變令家屬相當震驚,也再次提醒中壯年族群,中風早已不是長者專屬的疾病。

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出血,使血液無法順利灌流至腦部,可能造成短暫或永久性腦損傷。(圖/桃園電子報提供)
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出血,使血液無法順利灌流至腦部,可能造成短暫或永久性腦損傷。(圖/桃園電子報提供)

部桃神經內科醫師趙化全指出,腦中風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出血,使血液無法順利灌流至腦部,可能造成短暫或永久性腦損傷,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典型症狀包含單側肢體突然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臉部歪斜、語言表達困難等。尤其秋冬氣溫變化大,更是腦中風好發季節,一旦出現上述徵兆務必立即就醫,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趙化全進一步說明,腦中風大致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與慢性期,而發病後三個月為復健的關鍵時期。患者在急性期病情穩定後,約24小時即可自床上開始執行被動性運動,如基本關節活動、患側肢體的被動關節訓練等,並可逐步增加阻力與運動次數,每日3至4次、每次20至40分鐘,有助維持肌肉張力並預防關節攣縮。後續再訓練站立及行走,藉由股四頭肌與臀肌群的強化運動,幫助病人逐漸恢復日常生活的獨立能力。

部桃護理師陳玟佑提醒,隨著現代人飲食與生活型態改變,腦中風有逐年上升趨勢,其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菸、心房顫動及肥胖等。她提出6項預防重點,四十歲以上每三年健康檢查一次、六十五歲以上每年檢查;若已出現三高,務必規律服藥並控制血壓在140/90 mmHg 以下、糖化血色素小於7%;BMI 控制在18–24、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且心跳達130下;飲食以少油少鹽、多蔬果為原則;避免抽菸與過量飲酒,以減少血管傷害。

趙化全強調,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關鍵。從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習慣,搭配規律檢查與三高妥善控制,就能大幅降低腦中風的發生風險。守護血管健康,不僅能遠離中風威脅,更是邁向健康長壽的重要基礎。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他上班突頭暈、右手無力確診腦中風 部桃護理師曝6招預防風險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腦中風

作者簡介
《桃園電子報》獨立媒體,綜合性新聞網,台灣優先民意至上、監督權力關懷弱勢;報導最多的地方新聞、即時追蹤全國重大新聞事件、時刻關心您在乎的事。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1119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