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謝宗學醫師回憶實習過往,感性表示要成為真正的醫師,至少應經過實習醫師或PGY醫師階段,在各科工作過程中增加視野的廣度。(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為解決近年醫美亂象頻傳,衛福部日前預告修正特管辦法,要求所有醫師必須完成2年的畢業後的一般醫學訓練(Post-Graduate Year,PGY)、亦即住院醫師訓練才能從事醫美,已執業醫師也得補訓。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回憶實習過往,感性表示要成為真正的醫師,至少應經過實習醫師或PGY醫師階段,在各科工作過程中增加視野的廣度,未來成長道路才能走得更深、更廣。
台灣醫美亂象嚴重,近年更出現「直美」醫師潮,許多年輕醫師在完成或未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就直接到醫美診所工作,不少「直美」醫師甚至只透過廠商課程或師徒制學習後就上工,完全缺乏醫學中心的正規訓練。
衛福部日前正式預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擬將光電治療、針劑注射等醫美處置納入更嚴格管理,未來必須由完成PGY並修畢32小時課程的醫師才能施作;醫學美容手術更限定由外科系專科醫師執行,且規定在新法上路後三年內得完成補正。估受影響約600人。
衛福部長石崇良昨表示,此舉只是導正「直美」現象,回歸正規醫學教育程序而已;醫師負擔民眾生命,非一畢業就可獨力完成醫療。
謝宗學在「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提及過往實習醫師經驗,以下為全文:
我的年代,醫學系是 7 年制,4 年在學校上課,2 年在醫院見習,1 年在醫院實習,實習結束後,才有資格參加醫師執照考,通過才能成為真正的醫師。
實習醫師那一年,就算是醫院的員工,一個月 8 個夜班,隔天繼續上班,若07:30 參加晨會到隔天 17:00 準時下班,等於連續在醫院工作 33.5 小時,那還是在準時下班的前提下。薪資底薪 22000 元加上值班費後,勉強接近 25000 元。
實習醫師的工作內容繁雜,接新病人、寫病歷、抽動脈血、放鼻胃管、放尿管、換藥、跟刀、處理抱怨等,該有的各種會議報告也不會少,下班後還是要唸書準備報告。 因此,當年的實習醫師 intern doctor 也被稱為 intern dog。
實習醫師那段時間,回到休息室,不是聽到其他同學沉睡的打鼾聲,就是跟同學一起幹譙在各科實習遇到的鳥事,每天在極度疲勞、負能量滿滿中度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外科病房值班,唯一的工作內容是換藥。從 17:00 值班開始推著換藥車逐一幫病人換藥,第一輪藥換完時,大概接近凌晨,之後開始第二輪換藥,等我可以坐下來休息喝口水時,已經是凌晨 3-4 點,去值班室睡 1-2 小時,大概 06:00 左右再被 call 起來換藥,接著參加晨會,繼續過完一天。
實習醫師還有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挨罵。被住院醫師罵、被總醫師罵、被主治醫師罵、被護理師罵、被 NP 罵,對於沒有臨床經驗、又不熟悉醫院流程的實習醫師,犯錯是每天的日常,被罵似乎是理所當然。然而,奇怪的是,經過慘無人道的實習生活一年後,每個同學包括我自己,散發出來的氣質竟有所改變,從原本學生時代的稚嫩,變成稍有入世的成熟。實習這一年根本沒學習到高深的醫療技術,充其量只是在各科打雜,但帶來的卻是心性上的改變。
現在醫師的醫學教育變成 6 年制,4 年在學校上課,2 年在醫院見習後畢業,參加考試拿取醫師執照。缺少實習醫師階段,換成畢業後 2 年的一般醫學訓練(PGY),因為已經是有牌的正式醫師,薪資比照住院醫師。
每個世代醫師有不同的想法,我都尊重。我的觀念可能比較老派,認為要成為真正的醫師,至少應該經過實習醫師或 PGY 醫師階段,為的不是高深專業的醫療技巧,而是在各科工作過程中增加視野的廣度,外加打磨自己的心性,親身經歷過醫療底層的生活,未來成長道路才能走得更深、更廣。
現在回想,不覺得實習醫師那年拿低薪、打雜是在浪費時間,反而感謝有那一年,讓我的視野和心性大幅進步,幫助奠定未來成長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