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編輯藍子瑄/台北報導
好市多「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祭出多項限時折扣與超值商品。(圖/記者賴俊佑攝影)源於西洋文化、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正式登場,從11月24日至11月30日連續7天,各大電商平台、旅遊品牌到時尚精品全數祭出全年最猛優惠,掀起全民搶購熱潮。而美式賣場好市多(Costco)更在開店前就擠滿排隊人龍,為期7天的「黑色購物節」首日現場擠滿民眾,只為搶下限時折扣與超值商品。但24日週一又不是星期五,為何叫 Black Friday?Black Friday原意似乎不太吉利,為何會演變成瘋狂購物節呢?
演變至今,許多民眾搶優惠、享受狂殺折扣的同時,或許不知道或早已忘記,「黑色星期五」原本可不是一個「開心血拼」的日子。事實上,這名詞最早源於「13號星期五」。西方文化中,數字13象徵不吉利,而當「13號」剛好落在星期五時,更被視為厄運降臨的日子。因為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1307年10月13日「聖殿騎士團」成員遭大規模逮捕與處決;《聖經》中的「最後的晚餐」故事裡,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一共13個人,而基督在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處以死刑。這些事件使「黑色星期五」逐漸與不幸畫上等號,所以日期13號落在星期五就會是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在英國,把聖誕節前最後一個星期五稱為黑色星期五,是由於警員被賦予額外的權力,用以對付抗議假期間醉酒鬧事的反社會運動份子。
直到20世紀中期,這個詞彙才被翻轉為「購物日」。1960年代的美國,感恩節(每年11月第4個星期四)隔天也就是星期五會正式進入聖誕購物季,人們通常從這天開始聖誕節大採購,各大商家紛紛推出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上門,這天營業額也跟著暴增,店家帳本從「虧損的紅字」變成「盈利的黑字」,也因此被稱作「黑色星期五」。 傳統上商家會用不同顏色的墨水來記帳:紅色表示虧損即赤字;反之黑色則為有盈利。
另一種說法指出,因感恩節後開業的第一天銷售量驚人、員工忙到天翻地覆,大家也以「黑色星期五」自嘲這天的工作強度。而隨著商機不斷擴大,購物「1天」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黑色星期五」於是逐漸成為全球年度最大折扣「檔期」,不僅電商平台提前開跑,許多品牌更延長活動時間至整整一週,讓民眾買到手軟、荷包見底,還會笑著覺得自己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