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應該被挑戰」 張懸:法律不該為偏見服務

記者吳宜蓁/台北報導

立法院司法委員會今(28)日邀請知名歌手張懸出席「同性婚姻制度法制化」公聽會,張懸提醒普羅大眾,要謹慎使用語言,因為約定成俗的字眼並不代表這件事情真正的生命價值。她也回顧婚姻制度的歷史,指出人類賦予婚姻的定義其實經過無數演變,《民法》就是應該要被觸碰、挑戰,常常像道德一樣被拿來修繕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旗幟。

張懸、焦安溥、同性婚姻(圖/記者林敬旻攝)

▲張懸出席「同性婚姻制度法制化」公聽會(圖/記者林敬旻攝)

張懸表示,在她成長過程中,最常被告知要謹慎使用語言,尤其是當養成習慣後,大部分人都沒有花時間去了解約定成俗的字眼背後的含義,原來還有解釋的空間。她說,當對於現在討論的同婚議題有疑惑或恐懼的時候,不妨停下告訴自己,「字眼」並不代表這件事情真正的生命價值,人們蒐集所有能為自己立場佐證的事實,但事實不永遠等於真相。

張懸進一步解釋,婚姻的本質在東西方世界都經過非常漫長的交易買賣歷史,不管在華語社會或西方社會,人類光為了男女尊卑,還有婚姻是否可以被視為財產,已經有難以想像的漫長爭論,當中有無數人的權益被犧牲。從群婚、血族婚、贅婚、童養媳現象,到現在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一夫一妻制,回頭看人類賦予婚姻的定義,會發現經過無數種演變,也透過許多人在當代重新定義。

張懸說,《民法》就是應該要被觸碰、挑戰,應該要常常像道德一樣被拿來修繕的,不是高高在上舉的旗幟,也不是可以拿來砸破別人頭的匾額。在所受的教育裡面,不管老莊或孔子教她的東西,都在講同樣一件事,就是「永遠要拿道德修繕自己看待世界的觀點」。說不定勇於接受眼前覺得最難受的事情,會讓我們以這個看似混亂的年代為榮,因為我們經得起這樣的混亂。

張懸表示,雖然法律難以改變人們的偏見,但是法律不可以為偏見服務,更不可以使人們的偏見或習慣,因法律而直接或間接產生力量。法律需要每一代重新定義、重新豐富,法律既然也有服務每個人生存條件、生活品質的功能,那就要讓法律變成一個更銳利的工具,讓所有人都可以充足使用。

加入 @setn 好友 #同性平權!一起挺同志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