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爆炸,粉碎吹牛官員的醫療謊言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文/劉育志

醫療崩壞」這個詞已經在媒體上出現過很多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真的感到擔憂的人恐怕寥寥無幾。

信口開河的鄉民總會冷嘲熱諷:「不要恐嚇老百姓啦,哪有什麼崩壞?醫院明明就到處都是呀。」

這不能怪他們,畢竟大多數人很少走入醫院,沒什麼機會親身體驗急診室裡有如難民營的慘狀。

另一方面,政府官員莫不卯足全力粉飾太平,時時刻刻灌輸民眾「台灣醫療又快、又好、又便宜」、「金卡、綠卡,不如健保卡」、「統統有給付,吃到飽、醫到好」等醫療美夢,然後再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來遮掩持續露出的破綻。

 

以下兩則是2014年由衛服部所發布的新聞稿。硬是將醫護人力荒寫成了「人力回流」。

 

擁擠如野戰醫院的急診室也被說成「逐漸改善」。

 

凡是到過醫療現場的人都不難發現,現今的醫療體系能夠勉力運作完全是因為有一批醫護人員咬牙苦撐,他們的工作量早已超出負荷。

打個比方,醫療體系就好像是一部速限每小時100公里的車,卻硬是被加速到每小時130公里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超出速限可以運轉嗎?當然可以,因為任何系統都會有一定的「備援效能 (reserve capacity)」,以備不時之需。當緊急狀況發生時,後備效能即可迅速投入運作。

但是,備援效能僅能用於非常時期,否則轉速過大的引擎必然過熱爆缸。

然而,如今的醫療體系為了應付大量的醫療需求,在平時便已經榨乾了每一滴後備效能。

下圖是2014年7月21日的新聞畫面,急診室的病人多到連推床都不夠用,患者只好坐在候診椅上打點滴,注意看喔,不是一個,是一整排。

 

把平時當戰時,榨乾每一滴備援效能有什麼好處?

最大的好處就是將有限人力發揮到極限,簡而言之就是「請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讓健保可以更省錢,老闆可以更賺錢。

那有什麼壞處呢?

當然有。因為超出正常的系統負荷,所以「安全係數」會不斷下降,「醫療錯誤」的機率會大幅提升。畢竟,這本來就是拿來應急,絕非長久之計。

更致命的是,當真正的急難發生時,系統可能直接崩解,毫無招架能力。

2014年7月31日深夜高雄市區發生巨大氣爆在短時間內造成近300人傷亡,對醫療體系絕對是重大考驗。

 

2014年8月1日上午,高雄長庚醫院急診即時資訊顯示有132人等待住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有64人等待住院。無論是氣爆受傷或是其他的病患,都將在擁擠不堪環境惡劣的急診室裡飽受煎熬。假若有大範圍燒燙傷,在急診室裡該如何治療?

 

或許有人會說:「高雄的醫院滿了,就疏散到別的城市,不就得了?」

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那我們便從南到北一塊兒找看看能夠轉去哪裡。

台南的奇美醫院,有33人等待住院。

 

台中榮總有62人等待住院。

 

林口長庚醫院有151人等待住院。

 

臺大醫院有63人等待住院。

 

連花蓮慈濟醫院都有36人等待住院。

 

醫療體系的備援效能皆消耗殆盡,請問一夕間爆增的數百位病患要往哪裡送?

難道還有人相信吹牛官員所說的醫療資源「不虞匱乏」甚至「供大於求」嗎?

 

承平時候,仰賴醫療體系的備援效能或許還有辦法滿足官員誇口的醫療美夢,但是我們要明白,這種權宜之計根本不該成為常態,否則災害發生時,任憑大家拼命祈禱、集氣都無濟於事,因為傷患根本就無路可走、無處可去。

大家都期待「天佑台灣」,偏偏有這些裝聾作啞、自我感覺良好的爺們在,就算老天有心保佑也是沒轍啊。

原文出處:《外科失樂園》

作者簡介:
劉育志(筆名:小志志),是外科醫師,也是網路宅男。目前專事寫作,於《皇冠雜誌》、《蘋果日報》、《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时尚健康Men's Health雜誌》撰寫專欄,著有《刀下人間》、《玩命手術刀》、《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公主病,沒藥醫!》、《肚子裡的秘密》等書。

加入 @setn 好友 #高雄前鎮大氣爆

【#直播中LIVE】準副閣揆鄭麗君「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演講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