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廠軟體工程師偏僵化 PTT之父杜奕瑾:與血汗有關

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專訪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以他面試的經驗觀察,在本土科技業工作幾年的軟體工程師,因為不敢提意見,加上血汗,沒有創新的時間,以致想法相較於曾在外商工作的工程師僵化、規格化。

民國106年3月,有「PTT之父」稱號的杜奕瑾,捨棄微軟人工智慧首席研發總監光環回台,4月27日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目前工作團隊已有30人,今年內打算成長至60人,專注研發醫療、智慧城市、人機介面等3個領域。

他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灣擁有適合發展人工智慧的空氣,只需要政府政策扮演陽光,產業提供足夠的水(資金),台灣一定能成為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基地。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合成圖/翻攝自杜奕瑾臉書)

杜奕瑾說,人工智慧的主戰場,是將過去能透過經驗學習到的東西,轉由人工智慧解決,把人的時間用在創新、創意及推理等人工智慧無法處理的面向,才能創造新的價值,而這也才會是台灣發展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工業4.0中的智慧製造,絕對不是人工智慧未來的主戰場。」

不過,他說,台灣科技業的血汗、高工時全球聞名,以他在PTT(國內知名BBS社群平台批踢踢實業坊)上的台大資工、電機家族中,只有2人在聯發科任職,其餘都是遠赴他鄉到國外工作,「可見軟體人才都被國外吸走。」

杜奕瑾指出,台灣若要打造適合人工智慧發展的產業環境,必須先尊重人才,不能再用製造業追求明確獲利的傳統思維、關鍵績效指標(KPI)來看待軟體業,敘薪更不能「吃米不知道米價。」

杜奕瑾強調,發展人工智慧,台灣真的不缺軟體人才,AI實驗室的招募訊息一出,第一週內就收到1000封履歷,其中有很多深具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顯見台灣軟體人才「真的悶太久」。

杜奕瑾說:「人只要被工作壓榨殆盡,就沒有創造力。」創新往往是一種由下而上(Bottom up)的過程,最好的創新,常源自於身邊體驗所得到的靈感,沒有時間體驗社會,就做不出好的軟體。

他在面試工作團隊的過程中觀察,在台灣科技業工作幾年後,這些國內一流大學畢業的軟體工程師想法偏僵化、規格化,不敢提意見,什麼事都要等老闆下指令,奉老闆意見為圭臬,再盡力做到最好,「連睡覺時間都沒有,那有想的時間」,因此沒有創新。

杜奕瑾表示,最大的差別是,曾在外商工作的軟體工程師就很有創意,會找資源、找想法,很多創新是從體驗得到靈感,「不可能在辦公室坐16小時就做出最好的遊戲。」

除了產業環境外,「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杜奕瑾說,台灣人的創新創意,常常在教育的過程中就被「磨平」,到校園演講時,往往是年紀越小的學生,想法和問題越多,但到了高中、大學,會問問題的人反而少了。

「因為台灣教育一直以來都鼓勵標準答案,不要亂問問題、不要有創新。」杜奕瑾說,這對未來人才競爭力,產生極大負面影響,台灣教育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美國小孩5歲就開始學程式語言,唯有如此,才能創造適合發展人工智慧的環境。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蔡英文、陳建仁出席Google新辦公大樓開幕典禮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院司委會審「國會改革」相關條文修正案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