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大姨媽量多、跟老公愛愛下腹痛 就醫竟發現罹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每次月經來訪總是疼痛難耐?或是經血量過多嗎?別以為只是體質虛涼,或是吃太多冰品,小心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甚至是子宮內膜癌的前兆。

生理期,經痛,肚子痛,月經,MC,女性,腹痛▲(圖/李鴻典攝)

▲子宮內膜異位症到底是什麼?子宮內膜癌又是什麼癌症?月經流量過多是問題嗎?(圖/資料照)

二十八歲的聶小姐每個月月經來時都是痛徹心腑,月經不規則且經血量異常多,平時和先生行房也有腹痛的情形,原本以為是子宮內膜異位症作祟,但最近幾個月,每個月月經來時都長達半個月之久,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異位症到底是什麼?子宮內膜癌又是什麼癌症?月經流量過多是問題嗎?阮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莊為堯指出,子宮內膜是指每個月月經來潮所剝落下來的組織。當這些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隨著月經週期不斷的生長,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長在卵巢內便形成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層稱做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異位常常會合併嚴重的骨盆腔沾黏,造成受孕能力下降,增加子宮外孕的機會。

莊為堯說,子宮內膜異位的形成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清楚,經血逆流、免疫及遺傳因素都是可能原因。據統計,正常育齡婦女中有7~15%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而有不孕症困擾的女性更高達30%。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標準症狀主要是經痛、慢性下腹痛、性交疼痛、以及不孕或不易受孕,部分會有經血過多、經期過長(超過七天以上)現象。

一般來說,如果有痛經,或慢性腹痛的情況,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高達40至60%,但若是經血過多、經期過長或不規則,則也要考慮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莊為堯說,台灣大部份的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停經後女性,年齡分布於45至59歲間,有60%都是在50歲之後,約15%發生在40歲以前,相較於西方40歲以下僅5%,顯示國內罹患子宮內膜癌者有年輕化趨勢。

在台灣子宮內膜癌逐年增多,近10年來的發生率成長了83%以上,自從2011年以來已取代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婦癌。研判應與現代人飲食西化、生育年齡延遲有關。

莊為堯進一步說明,年輕型子宮內膜癌,多好發於肥胖者,BMI大於30以上者佔6成之多,其他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未生育或是不孕者,以及罹患多囊性卵巢等患者。典型症狀包括長時間經血量過多、月經不規則,陰道異常出血、有異常的陰道分泌物,或是突然出現下腹部疼痛、解尿疼痛、性交痛等症狀。

由於子宮內膜癌的症狀和子宮內膜異位類似,莊為堯特別提醒,若是有經血過多或不正常陰道出血,應提高警覺,儘早就醫並加以診斷,尤其是年輕女性更不能輕忽。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