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在地紙紮技藝 進入國際級遊戲

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在台灣,許多民間信仰活動或是儀式上,都可以看見用紙做的立體藝術品,就是所謂的「紙雕」,又稱「紙紮」。例如在廟會活動上,可以看到用紙做的神祉藝術品;而在台灣傳統的喪禮上,也可以看到為了讓死去的親人,到另一個世界裡也能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在靈前把相關物品(房子、車子或是僕人……)燒給在天上的親人,讓祂可以使用。

紙炸

▲紙紮大士爺(圖/資料照)

關於紙紮的由來,藝術家席德進曾在《台灣民間藝術》中表示,喪禮中的燒「紙人」,可能是中國古代用來陪葬的「俑」轉變而來的,在唐代紙被開始大量使用後,代替了「陶」俑而流傳下來。而台灣民間也流傳一個說法,據說唐太宗遊地府時,看到有些鬼魂住舒適的大房子裡,有些卻四處飄盪沒有地方可以住,而這些就是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所以唐太宗回到陽間以後,就告訴大家在人死後要建造「靈屋」,並燒化陪葬,讓親人能在另一世界中得以安居。但由於相關史料的印證難以獲得,所以目前燒紙人、紙紮靈屋的確切起源還無法確實考證。

紙炸

▲紙紮兵馬俑(圖/資料照)

而在台灣,從文獻來看,最早在清朝劉家謀的《海音詩》中可以看到,一首描寫當時台灣民間喪禮燒紙屋的七言絕句:「搆屋空糜十萬錢,化為灰燼亦堪憐!飄流多少加鴒仔,何處棲身覓一廛?」並在詩後註解:「親喪禮佛,必糊紙屋焚之;屋中器物悉備,雕鏤之精、繪繡之美,常費百餘緡。內地無業窮民,每附兵船渡海;久而不歸,曰加鴒仔。」

從詩文以及註解中可以發現,當時在台灣民間只要稍有點錢的人,在喪禮中除了做會一般佛事之外,也一定會特別花錢造豪華的紙屋,燒給死去的親人;對照最後一句提到的「加鴒仔」(也就是羅漢腳)毫無棲身之處的情形,頗有諷刺意味,也反映出當時民間紙紮工藝大概的狀況。

紙炸

▲《還願》恐怖遊戲畫面(圖/翻攝自《還願》)

而近年來在年輕人常見到的網路平台遊戲,也有放入紙雕相關的元素,不只能讓玩家能享受在遊戲中,也讓更多年輕人能夠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比如在2019年掀起一波熱潮的《還願》恐怖遊戲中,就有出現紙雕人,製作團隊用心的將紙雕人塑造得極其生動,使恐怖遊戲連接於本土傳統文化,可說是台灣本土遊戲的一大突破。(翁苡軒報導)

【寶島神很大】最貼近生活、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每週三22:30三立台灣台29頻道。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