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直擊疫情衝擊下的英國 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國難挑戰

文/陳子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健康政策組研究員,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

●倫敦封城第2周 人潮散了城空了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社會流行病學與健康政策組研究員陳子瑄觀察近日英國狀況表示這不是電影場景,這是倫敦政府宣布「軟性封城」後的第二周,自3月23日起英國政府下令居民應自主性待在家,以防病毒擴散。有著「倫敦時代廣場」之稱的皮卡迪利廣場人潮不再,市中心空空蕩蕩,僅剩五光十色的電視廣告牆依舊閃爍著。被譽為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的倫敦,頓時宛如空城。歐洲交通與金融重鎮冷清寂寥,賣場、餐廳全數歇業,劇院、博物館也關閉,多數交通停擺,相較於兩周前彷彿來到了另一個平行的世界。儘管街道上寥寥無幾的行人、巡警,大多數人都戴起了、手套、口罩,深怕暴露於可能潛藏的危機中。對於沒有戴口罩習慣的英國人,這樣的場景甚是罕見。

●英國首相強森形容這是世紀劫難最嚴重的公衛危機

談起這次的疫情,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在3月12日的記者會中形容這個世紀劫難是「英國數十年來遭遇最嚴重的公衛危機」。自去年11月疫情於中國爆發後,短短數月,全球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90萬,逾4萬人死亡。歐美大陸成為新的疫情中心,而英國也無法免於衝擊成為的疫情的爆發點之一。面對這樣來勢洶洶的隱形的敵人,就像是給各國的公共衛生應變能力的隨堂考。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決策影響的不只是人民生命安全、政經發展,更可能牽動全球局勢演變。然而英國首相強森起初發表其防疫方針,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只多家英國媒體質疑,連台灣媒體都出現討論與抨擊的聲浪。

▲倫敦政府宣布「軟性封城」後的第二周,有著「倫敦時代廣場」之稱的皮卡迪利廣場人潮不再。(圖/陳子瑄提供)

●英國的防疫是慢半拍?還是策略性的恐嚇宣導?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這句話於自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政府製作的宣傳海報,用來鼓舞士氣抵抗納粹的攻打。在這樣的文化脈絡之下,英國人面臨危機時刻的反應,也恰好是這句話的寫照。面對這次來勢洶洶的疫情,英國的防疫措施緩慢,追根究底正是英國的國情使然。

英國政府深諳英國人的特性,防疫政策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步一步,循序漸進,讓功利主義、熱愛自由的英國人民,不得不「自行選擇」待在家裡。否則以英國人如此熱愛喝茶、聊天、上酒吧,如此愛社交的民族,是無法一朝一夕用強制的手段約束國民禁足、封城。

起初英國採取「延遲戰略」作為防疫策略,進行看似消極無作為的3不政策,「輕症不檢疫、不停課、不取消大型活動」引起世界譁然。但這也反映出英國人獨樹一格衛生策略和民族性。英國對於自己的國家醫療體系(NHS)及對於國內兒童福利一直引以為傲,英國衛生部認為輕症不檢疫,疑似有感染症狀的輕度症狀,只需在家隔離休養7天,如此以症狀嚴重程度區分舒緩醫療資源、不造成浪費或民眾的依賴;同時在實證醫學的角度考慮到,兒童並不是感染的高風險群,立即停課將會導致不少生為父母的醫療人員不得不回家照顧孩子,將可能造成醫療進一步短缺;而不取消大型規模活動的作風,固然讓人吃驚,但英國政府知道,崇尚民主自由的英國國民,不會這麼聽話,初期就限制人民的自由,切斷民眾的社會聯繫,恐引起民眾更大的反彈,屆時造成不必要的困難。

●第二階段的禁足令在家遠端工作(work from home)

這些乍聽之下都似乎有幾分道理,但很顯然的,被動的防疫策略還是無法真正「延遲」這個隱形殺手的肆虐。此時的英國正值春季,氣溫回暖、春光明媚,儘管政府好言相勸,要求民眾減少非必要社交接觸,迴避密閉集會、不要去酒吧…但不料怎麼樣也攔不住英國人一顆想去郊外放風的心,周末反倒出現了大批踏春人潮的亂象。相形之下,英國鄰近的國家正處於疫情緊張的時刻,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死亡病例節節攀升,更紛紛祭出了「鎖城鎖國lockdown」政策。不少專家諫言,英國若再不「升級」防疫措施,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就會是前車之鑑。於是從3月16日開始英國政府陸續宣布多項新防疫措施:餐廳、酒吧、賣場、博物館等容易聚集人群的休閒娛樂場所不能再對外開放營業;全英國即刻停課、停班,所有上班族皆改由在家遠端工作(work from home);並且史無前例的關閉倫敦首都大部分的地鐵站,僅允許少數「關鍵行業」的人員繼續通勤。就這樣一步一步的運籌帷幄,短短11天中,政策大轉彎,最終在23日宣布為期三周的「禁足令」—全英國3周內應居家隔離,民眾非必要不得出門,並禁止2人以上群眾聚集。

然而這樣的「軟性封城」卻還是保有高度的民主意識的。禁足期間民眾還是可以出門購買民生必需品,或每日一次一小時的運動,並在外出時遵守與人之間保持兩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並加強洗手改善衛生習慣。對比鄰近國家如義大利的強而有力的鎖國、禁足,或法國、西班牙以武力驅趕不回家的民眾,這樣循循善誘的方式,讓民眾「自我約束」,不但保有英國民情的翩翩風度,亦能保持住自由民主的根基。

但這樣的防疫觀點也將東、西方文化「民族性」的差異表露無遺。亞洲國家由於氣候、地理位置天然災害本就較歐美國家頻繁,因此對於危機意識先天敏感,相較於台灣在這次疫情的國際上有目共睹的應變能力,英國在疫情面前,仍秉持英倫紳士的翩翩風度和沉著的底氣,認為初期強制性的手段,恐有效性不足,甚至反加添亂。

▲首都倫敦史無前例的關閉大部分的地鐵站,僅允許少數「關鍵行業」的人員繼續通勤。 (圖/陳子瑄提供)

●第三階段科學實證導向的防疫政策新手段

在西方醫學史上,英國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佔有重要的影響力。這可以追朔到十九世紀英國醫師-斯諾(John Snow)因研究倫敦地區的地下飲用水,追本溯源,破解霍亂的世紀之謎,而被後人譽為「現代流行病學之父」。而現今的英國作為一個醫學發達的民主國家,對於防疫政策的擬定,亦是講求實證醫學、根據現有科學證據針對現況所擬定策略。為了遏止武漢肺炎這個全球大流行病(global pandemic)進一步蔓延,英國政府的抗疫決策中,非常重視科學證據,政府強調,防疫政策會因情勢擬定出「因時制宜」的策略。

全球疫情不斷燃燒,截至4月1日英國已有代29,474例確診、2,352人死亡。單日死亡人持續攀升至563人。死亡總人數居歐洲地區第三,僅次於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傳染病研究團隊於3月16日發表對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的傳播和影響進行了流行病學建模並指出:對於歐美國家而言,採取隔離法,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可能是阻止疫情散播最有效的途徑。但效果並非立竿見影,這樣的措施至少需18個月,直到有效疫苗或特效藥問世前,才能延緩疾病散播、降低巔峰感染數,倘若不採取任何防疫措施,英美兩國將會有81%感染,預測死亡人數計以百萬,藉此呼籲採取更果斷、強而有力的防疫方針。

●軟性封城與社交距離2公尺

隨後英國政府宣布一系列新的抗疫措施,包含:「軟性封城」全民3周的居家隔離;與他人保持2公尺以上的安全社交距離;除了出門採購基本必需品,外出運動一天以一次一小時為限,目標就是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延緩疫情蔓延速度。然而,維持安全的「社交距離」究竟有多大效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自然期刊(Nature)的研究指出,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的基礎傳染數R0界於2到2.5之間,這意味著平均一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可以將病毒傳染給2至2.5個人,這與季節型流感的基礎傳染數R0界於1到2之間相比,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力是季節型流感的2倍左右;但比起季節性的流感0.1%的死亡率而言,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約為其20倍。

若平均一位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可以將病毒傳染給2.5個人計算,這些受感染的人若不接受隔離或任何限制,30天後就會有406人被傳染;然而,如果能隔離控制感染者,並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最初的病毒帶原者的基礎傳染數R0減半將降低為1.25。以此類推,30天之後,總感染數僅有15個人,與406人相比降低90%以上。但這些只是數據演算的結果,政策的實施並不能保證能夠讓患者的接觸率減半,況且在不考慮漏網之魚的「無症狀感染者」的情況下,尚更需要長時間才能觀察到效果。

▲在超商前排隊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民眾,應遵守規範與他人保持2公尺以上的安全社交距離。(圖/陳子瑄提供)

▲倫敦地鐵的看板,倡導民眾應遵守維持2公尺以上的安全社交距離。(圖/陳子瑄提供)

●防疫措施各國不同但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最重要

面對新興傳染病,各國的防疫措施都面臨考驗。時至今日,疫情持續燃燒,各國抗疫做法的成效,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唯獨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在這次全球疫情籠罩下,即便各國對病毒都有一定的認知,仍各自採取截然不同的防疫措施,也顯示出這背後是國情、是文化、經濟的考量以及歷史傳承。

●台灣防疫超前佈署非常正確成功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台灣防疫超前佈署,已令世界刮目相看,台灣防疫政策就是有超強的警覺心,快速成立防疫指揮中心,迅速宣傳戴口罩,勤洗手,接著宣導保持社交距離、疏散人群,雖然各國防疫作為措施因為國情民族性政策有不同,以公衛疾病傳染的角度來評估,按照台灣人的習慣習性民情這次我們的政府就是非常正確成功的防疫超前佈署。

 

加入 @setn 好友 #三立獨家 Exclusive

【94要客訴】溫朗東爆徐巧芯大姑遇渣男!謝國樑送車反罷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