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一廣場/買美軍裝備之外…國軍步兵實彈打不到200發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吳崑玉

最近有條不起眼的軍事新聞,卻滿有啟發性的,國軍可以參考。

美軍特戰司令部(USSOCOM)可能將採用一種新的.338(8.6mm)槍械系統,取代現有的5.56及7.62步槍、機槍。原因是在近年實戰中,發現美軍步兵面對蘇製SVD狙擊槍,以及中、重型機槍(如PKM或DShK)約800~1000m攻擊時,M240等7.62mm子彈射程不足(約700~800m),彈道末端的子彈威力減弱,不一定能穿透敵軍的防彈背心,因此需要更強力的遠程槍械系統。

▲美軍引進新型機槍MG338(圖/翻攝自西格&紹爾公司影片)

一般人對美軍的印象是飛機大砲火力狂洩,卻對其步戰系統缺乏瞭解。實際上,美軍自1980年代開始軍事改革後,一路從海灣戰爭打到現在,不斷在調整修正其步兵戰鬥能力,包括訓練、戰術、與裝備。以前英軍的射擊能力舉世聞名,美軍則火力旺盛。但現在,美軍的狙擊手學校全球知名,部隊中精準射擊裝備,與狙擊手的比例都大幅提高。因為戰爭現實告訴美軍,提高每一個士兵一擊必殺的能力,才能降低對後勤補給的依賴,提高部隊的作戰效率。

▲美軍狙擊手示意圖(圖/翻攝自pixabay)

美軍在阿富汗的典型戰術來自韓戰的「砥平里戰鬥」。慣以廣正面戰線進行防禦的美軍,面對中共解放軍的穿插包圍極為頭痛,清川江戰役中,美軍第二師差點在「鐵手套」包圍中被殲滅,後來一路撤退到38度線以南,平壤、漢城都丟了。空降軍出身的李奇威,想出了一個空降軍式的戰法。在砥平里這個交通要地,佈署了一個加強團防禦周界,內有戰車、火砲、及一條飛機跑道,看似孤軍突出部,吸引了解放軍四個軍的包圍。等到敵軍上門,各方的火砲與空軍便對解放軍狂轟,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目標,最後扭轉戰局。

▲砥平里戰鬥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但這種戰術需要大量的後勤與火力支援能力。在阿富汗,美軍特戰部隊據點如面對優勢敵軍,只能呼叫砲兵與空軍支援,然而這種戰術會有時間差,且成本頗高。越戰時美軍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的比例大約是1:0.4,但到了伊拉克戰爭,這個比例已變成1:1.5,相當於每兩個開槍的人就需要三個人支援。過度依賴高科技與重裝備的結果,使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比例失衡,戰爭成本無限增加,而且遇上山區等破碎地形,戰術選擇與機動能力都大幅受限。

▲美軍示意圖(圖/翻攝自DoD臉書)

真實的戰鬥經驗使美軍特戰部隊重新檢討了戰術與裝備。在平原地區,80%的步兵戰鬥發生於300~400m間,5.56mm槍械已經足夠。但在山區,常需「隔山打人」,往往只有笨重的.50機槍或狙擊槍可以勝任,所以需要有效射程超過1500m的.338彈械,且為了遠程射擊需要,六倍以上瞄具成為標準配備。

從美軍的裝備改變,可以得到幾個啟發:

第一個,不要迷信高科技,高科技等於高成本,步槍兵仍為戰鬥的根本。

國軍將領有種「政績迷思」,每一代首長總想留下些值得紀念的裝備,所以花大錢買阿帕契,買M1A2,卻吝於改善個人戰鬥裝備。這些高科技裝備並非不需要,但維護與操作成本驚人。一架UH-60直升機,每小時操作成本高達3萬台幣(1012美元),是UH-1的五倍,飛一次大概至少十幾萬台票就飛了,如果戰損,成本更是驚人。

▲中華民國特戰部隊(記者邱榮吉/湖口拍攝)

相對於此,國軍步兵裝備直到近年才稍有改進。一個現代步兵,從頭盔、槍械、防彈衣、攜行裝備,大概要花上數萬台幣,但裝備一個營500人,成本可能不及一架阿帕契。美軍從2003年伊拉克戰爭起,便允許步兵自購瞄具,只要去靶場打三發歸零射擊便可下場戰鬥。而國軍的T91雖算是好槍,卻沒有搭配瞄具,多數士兵一年打的子彈數不超過200發,如何訓練出射擊好手?!

▲中華民國特戰部隊(記者邱榮吉/湖口拍攝)

依國軍現有規定,官兵須於12分鐘內,在300公尺長的靶場躍進,採臥姿、跪姿、立姿射擊24發子彈,命中17發以上才算合格,平均一分鐘2發。這種射擊速率,還不到二戰時英軍的水準。二戰德軍對於英軍紅魔鬼傘兵的描述,是門口閃一下人影,身邊就有一個德軍腦門開個洞,這是訓練的成果。

步槍兵為一切軍隊的根本,想要以寡擊眾,「精準」是關鍵中的關鍵概念。

其次,後備戰力須以失去海空優勢為前提進行規劃。台海防衛當然要以海空軍為主,力求殲敵於海上及灘頭。但在現代三度空間作戰型態下,不能不防敵軍以直升機等戰術突擊,仍需準備應付地面作戰,包括攻與守。

▲中華民國特戰部隊(記者邱榮吉/湖口拍攝)

換言之,當後備部隊動員起來作戰時,我軍至少已經沒有美軍那種「絕對空優」來對付敵軍的空中突襲,要應付的可能還是敵軍的精銳部隊。我方後備兵力,不論集結、運載、戰術、裝備,都必須以失去海空優勢為前提進行規劃,善用既有民間資源進行作戰,例如以U-Bike進行運載。但是我們的後備兵力卻幾近完全放空狀態,四個月新兵訓練連訓出一個合格步槍兵都有困難,遑論戰術戰技。運載後勤仍依賴道路與卡車,實在有點脫離現實。

▲中華民國特戰部隊實兵演練(記者邱榮吉/湖口拍攝)

誠心建議,後備部隊可以讓成員自購裝備,包括瞄具,並搭配「週末戰士」等登記制的半志願部隊,在日常進行訓練,並增強防空與反戰車能力,作戰時直接到戰地附近集結,成為立即可用的輔助部隊。

一個現代士兵,應該被當作一位專業人士,給予專業的裝備與訓練,不能再以傳統拉伕或義務兵的方式對待。當士兵有了專業度,才會產生出專業人士的自尊,這種自尊才會形成現代管理的基礎,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功能,整支軍隊系統整合,發揮整體戰力。

《作者簡介》吳崑玉,淡江國際及戰略所碩士,曾任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發言人,哈佛企管突破雜誌副總編輯。

 

加入 @setn 好友 #評論/三立大論壇

【立院榮譽顧問EP6】黃國昌跟侯友宜哥倆好?國民黨支持度一直跌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