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化療好辛苦?「免疫評分」有助決斷更精準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每日健康

大腸癌分期治療大不同?第二期大腸癌的風險指標?

大腸癌長年為國人新增最快的癌症,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一年新增了一萬六千多例的大腸癌患者。在治療上依照分期不同,而有不同的的治療方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王輝明副主任表示,大腸癌治療第一期是以手術為主;第二期則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高風險族群建議手術後接受化療降低復發機會;第三期則一定要接受化療;第四期則須化療為主加上放療或標靶治療輔助,六成以上患者手術後需再追加化療。

王輝明指出,過去第二期大腸癌根據復發風險高低,會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並決定是否化療,評估復發風險的指標有五大項目,包括腫瘤侵犯程度是否達T4;手術後淋巴結檢查數目不足12顆;病理的分化良好與否;腫瘤是否侵犯到血管、淋巴管、神經;第五則為腫瘤有無破裂及阻塞狀況。

▲(圖/翻攝自每日健康)

第二期大腸癌化不化療?加入免疫評分預測更精準

不過,新的研究發現,一個關於評估大腸癌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免疫評分」,也在2020年為WHO正式建議列入指標當中。免疫評分可透過檢驗分數高低,評估第二期大腸癌患者自身癌細胞的復發機率,進而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化療。王輝明說明,人體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其中CD3、CD8是毒殺T細胞,免疫評分即是利用病理組織切片,檢驗毒殺T細胞在腫瘤周圍的密度、位置、種類,依照這些項目可分為五個等級,2分以上稱為高分數,0分和1分則為低分數。

王輝明解釋,免疫評分與腫瘤復發及預後息息相關,第二期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免疫評分若為高分數者,不需要進行化療也能有良好預後。由於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副作用,對病人身體造成長期影響。因此免疫評分在未來精準醫療的時代,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診斷工具,幫助醫師精準評估腫瘤復發風險,也能讓患者得到最有效且最少傷害的治療。

▲(圖/翻攝自每日健康)

第三期大腸癌術後輔助化療為何?效果與副作用如何?

王輝明指出,第三期大腸癌已經屬於淋巴轉移,未來復發機會將較高,因此建議一定要接受化療,在治療時程上會根據腫瘤狀況分為三個月或六個月。王輝明解釋,第三期大腸癌有高低風險之分,腫瘤侵犯深度為T1到T3及N1都屬於低風險,過去會建議進行三個月化療。其餘高風險則採取六個月化療。不過,第三期大腸癌患者的免疫評分,也會決定患者是否從化療得到好處的機率。若屬高風險且免疫評分為高分族群,王輝明建議積極地接受六個月的化療,會得到很好的預後。但若屬於高風險,免疫評分為低分族群,一定要接受化療再加上密切監測,尤其在術後兩年是復發高峰,應與醫師密切配合回診。

▲(圖/翻攝自每日健康)

原文在此:

https://healthylives.tw/article/tu2BgtC7rsS.html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