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示警「可能快輪到台北了」 氣象局:參考就好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12/11 10:33 發稿 | 13:15 更新:新增影音 】

國家級警報大響!週四晚間9點19分發生芮氏規模6.7的大地震,震央在宜蘭縣政府東方27.2公里(位於東部海域),深度達76.8公里,是今年規模最大的地震。有學者示警,此次地震是板塊隱沒所造成,有百年週期性,1909年台北發生過類似地震,他提醒接下來「台北要注意」。對此,中央氣象局表示,如果站在提醒防災的角度來說是很好的,不過事實上地震無法預測,「百年大震即將發生」這類的說法參考就好。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百年大震」的推論雖有提醒民眾防災的意義,但事實上地震總是無法預測。(圖/翻攝畫面)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昨(10)晚的地震屬於隱沒板塊內部型地震,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菲律賓海板塊從花蓮外海隱沒到歐亞板塊下方,愈往北愈深,到宜蘭、台北後深度約70~80公里。李錫堤提到,1815年發生過大型板塊隱沒地震,震央在台北、宜蘭,1909年台北也發生過類似地震,當時地震規模達7.3,震央在新北市中和,而大型板塊隱沒型地震週期恐為「百年一次」,因此今年台北地區應留意類似情況再度發生。

今天上午有媒體詢問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如何看待「百年大震將來」之說,陳國昌表示,部分專家學者宣稱隱沒帶地震有百年週期,如果這是基於提醒民眾小心防震,那麼動機很好;但若依歷史久遠的文獻推測「百年大震即將發生」,則和事實會有很大的差異。

陳國昌強調「地震無法預測」,加上台灣科學觀測史才一百多年,要推斷是否有百年大震比較缺乏科學根據。站在防災的角度,我們當然要時時注意地震,儘量以科學方法研究、分析、監測哪些地方較可能發生地震,「百年大震即將發生」這類預言只能當作參考。

▲12月10日晚間規模6.7地震是今年最強震。(圖/翻攝自氣象局官網)

陳國昌表示,這次規模6.7的主震震源位於板塊隱沒帶,從過往經驗來看,接近宜蘭地區的板塊隱沒地震相對頻繁,從2000年至今規模6以上地震有23次,平均每年至少1次,昨天這次的規模位居第三。昨晚主震發生到今天上午已出現3次有感餘震和8次規模小於4的無感餘震,凌晨2點15分的規模5.6餘震是本次地震序列中最強烈的;清晨5點多後到目前沒有再發生餘震,雖然隱沒帶的地震序列通常衰減得很快,但這不代表本次地震序列結束了,未來幾天還是要持續觀察,因為地震的發生常常無規則可循,不然早就可以預測了。

另外,網傳多地民眾在地震時聽見「地鳴」,陳國昌表示,昨晚主震震央在外海,要發生明顯地鳴可能很困難,震波傳遞到陸地時高頻波通常會被地層吸收,剩下低頻波雖會造成搖撼,實則破壞力較小,要誘發地鳴不容易。陳國昌直言,發生地震後很多流言都無法被證實,容易淪為以訛傳訛,建議還是要理性分析,「全台都有人感受到地鳴」這樣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

▲陳國昌指出,11日凌晨2點15分發生的規模5.6餘震同屬隱沒帶地震,恐出自另一個構造,被規模6.7的主震所促發。(圖/翻攝自氣象局官網)

到昨天為止,今年有4次規模超過6的地震(6.0、6.0、6.2、6.7),其中3次分布在東北部外海,另一個靠近花蓮外海。陳國昌說,就長期平均值來看,規模6以上地震每年有2.3~2.5次,等於說每年2、3次算正常,但今年已發生4次,頻率高於去年和前年。

大地震是否存在所謂的「百年週期」?陳國昌曾表示自己傾向以「重複性」取代「週期」,因為週期指涉「一定時間的反覆發生」,但事實上不盡如此。他也認為,有些學者爬梳了大量文獻才歸納出巨震約百年一次的說法,並非毫無邏輯可循,無論大地震距離我們是近或遠,他呼籲民眾平時應養成憂患意識,同時不必過度臆測,引發恐慌。

加入 @setn 好友 #12/10規模6.7強震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