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濫不輸綠鬣蜥 沙氏變色蜥入侵10餘年仍難控制

綠鬣蜥氾濫問題受重視,同樣也是外來種的「沙氏變色蜥」,在嘉義、新竹及花蓮等縣市都有蹤跡,10多年來累積移除量超過百萬隻,仍無法完全控制氾濫數量,對生態持續造成威脅。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 體型小下巴有紅色喉囊外來種沙氏變色蜥體型約15至20公分,與壁虎差不多大,特徵是下巴有紅色的喉囊。(圖/龔文斌提供)

監測沙氏變色蜥10年的花蓮野鳥學會計畫助理龔文斌表示,沙氏變色蜥體型約15至20公分,與壁虎差不多大,特徵是下巴有紅色的喉囊,因跑得快、不易捕捉且不影響民眾生活,關注度並不高,甚至到社區調查時,住戶並不知道家裡院子裡的蜥蜴就是沙氏變色蜥。

沙氏變色蜥和最近受到關注的綠鬣蜥,都是外來物種在野外氾濫成長,龔文斌說,綠鬣蜥可長到約1、2公尺,會吃農作物,造成經濟上損失,體型較大、外型較嚇人,民眾比較有感,會主動通報處理;相對「溫馴」的沙氏變色蜥因不被注意,移除難度提高,著名的七星潭風景區就是花蓮出現密度最高的區域。

龔文斌強調,沙氏變色蜥數量增多,會和台灣原生種蜥蜴競爭棲地、食物,造成原生種數量減少,生態危害程度不輸綠鬣蜥,尤其入侵時間已久,不太可能完全移除,因此擴散範圍的控制尤其重要。

龔文斌說,遇到繁殖期間,每名除蜥志工平均1小時可抓到逾200隻沙氏變色蜥,近年來改為夜間出動,趁沙氏變色蜥休息時進行,移除數量也增加,10年來移除量約11萬隻,其中超過一半是近3年捕捉的量。

龔文斌指出,移除數量不能當作控制成效的指標,還需搭配原生種蜥蜴數量有無回升來綜合評估成效,不過,在花蓮七星潭進行10年的監測、移除工作,總算在這幾年感覺到沙氏變色蜥數量少一點點,消失多年的原生種攀木蜥蜴出現了。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和花蓮縣政府聯手進行花蓮沙氏變色蜥監測、推廣及移除,雖然仍有小部分擴散情形,但各個分布點都有掌握,花蓮林管處呼籲,民眾若在家中發現可疑物種,可透過通報相關單位,將由專業人員前往監測,若確認為外來種,就會進行移除。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