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猴痘也能飛沫傳播!嚴重患者「疹子破千顆」 康復後恐留疤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猴痘也會透過飛沫傳播,已知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的情境下比較容易發生。(圖/擷取自美國CDC網站)

▲猴痘也會透過飛沫傳播,已知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的情境下比較容易發生。(圖/擷取自美國CDC網站)

我國疾管署今(23)日正式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必要時可在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醫師診治時若發現疑似個案符合通報定義,務必在24小時內通報衛生主管機關,衛生單位將針對疑似病例進行隔離治療、疫情調查及接觸者健康監測等防治措施。專家表示,猴痘和新冠病毒一樣,可藉由「飛沫」傳播,因此醫護人員及患者的同住親友風險較高;感染猴痘發燒1-3天後會出現皮膚病灶(疹子),癒後可能留下疤痕。

根據疾管署的資訊,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在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出現個案。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於人畜共通的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更容易傳播,嚴重度也較高,中非分支致死率達10%,西非分支致死率約1%。

猴痘疫情過去多發生於非洲西部及中部,但近期這一波疫情除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中非共和國等仍持續報告病例,歐美國家包括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及澳洲等國也陸續報告零星病例。

2022年5月13日迄今累計11國新增87例確定病例及28例疑似病例,確定病例中以英國29例、葡萄牙及西班牙各23例為多,且不排除當地發生罕見本土傳播疫情。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猴痘個案以男性為主,且大部分為「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

目前科學界尚不清楚猴痘病毒在自然界的保毒宿主為何,在非洲多種動物都會感染猴痘病毒,例如繩松鼠、松鼠、剛比亞巨鼠、睡鼠和靈長類動物等。一些證據顯示,非洲原生的齧齒目動物(如剛比亞巨鼠或松鼠),可能是猴痘病毒的保毒宿主。

許多人關心猴痘的傳播方式,疾管署指出,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會有感染的風險,食用受感染的動物也是一項危險因子;另外,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也可能感染,不過飛沫傳播必須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的情境下比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在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是傳染風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近期歐洲疫情為首次「男男性行為」的持續傳播案例(與西非或中非無已知流行病學連結),專家評估病毒透過密切接觸人傳人的風險為高,無密切接觸個體間傳播風險很低。

猴痘感染症狀和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從臉部蔓延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在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2022年5月這波疫情,目前經PCR確診的樣本都是西非分支猴痘病毒,且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病患的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皮疹最早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見得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燒等前驅症狀也較不明顯,因此就醫時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治療方面,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臨床上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目的是減輕症狀和併發症。

加入 @setn 好友 #全球猴痘疫情延燒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