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的在動」!鄭明典PO圖秀斷層亂動證據 盼找出大地震發生前兆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氣象局在全台灣建置超過 160 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建立台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圖/翻攝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粉專)

▲氣象局在全台灣建置超過 160 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建立台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圖/翻攝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粉專)

台東地區昨(10/31)下午發生規模5.0地震,震動時間長達數秒,也傳出有零星災情。位處板塊交界處的台灣,地震頻傳,日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曾提及,台灣年平均規模超過6的地震是2.5個,但今年已經8個,地震活躍度是往年平均的兩、三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近日也發文指出「台灣真的在動」。

鄭明典指出,氣象局在全台灣建置超過 160 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結合各單位的建置成果,台灣已有超過450個連續觀測站,進行測量,建立台灣大地變形的資料庫。

氣象局指出,從地表來看,大型地震會造成明顯的地表位移,像是車籠埔斷層的錯動,為台灣地表帶來一道劇烈的、長達 105 公里的傷痕,斷層上盤的水平位移為1 公尺~9公尺不等,而在大甲溪更出現地殼抬高、落差5公尺的瀑布景觀。

氣象局表示,除了地震期間,在短短數十秒內出現的「同震滑移」之外,地震前(間震期)、地震後(震後期),斷層也都有「偷偷」地亂動。地殼不只在地震時會動,平時地殼在「累積能量」的過程中,就會在地表出現非常微量的變形,或者是小小的、不起眼的地震。地球科學家就是透過這個原理,長期連續監測台灣地表的一舉一動,希望可以找出大地震發生前的徵兆。

氣象局表示,雖然目前尚未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藉由地震前、中、後所蒐集的地表微小變形資料,可以讓地球科學家更了解地殼運動的樣態,或是分析出地震的發生週期、計算地震的災害潛勢,評估台灣各地斷層的活動和地震的機制。

加入 @setn 好友

2024新北電競爭霸戰 – G9: League of Aces
大數據推薦
GCS 2024 春季準決暨冠軍賽-2024/05/04《Garena 傳說對決》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