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能源轉型的現場革命:Rosendin以機器人重塑太陽能建置效率

圖、文/永續新聞網

當我們談論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往往聚焦在發電技術的突破、電動車滲透率提升、或氫能、儲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但一個常被忽略的現場角落——太陽能電廠的「施工端」——如今正在悄然引發效率革命。

Rosendin以人機協作機器人革新太陽能工地效率,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實務解方。(圖/永續新聞網)

▲Rosendin以人機協作機器人革新太陽能工地效率,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實務解方。(圖/永續新聞網)

美國老牌電力承包商Rosendin近期公開展示其最新開發的機器人裝機技術,透過與技術工人協作,大幅提升光電板安裝速度與精準度,為全球再生能源建置領域樹立新典範。在德州Danevang的一個試驗場域中,該系統在兩位熟練人員操作下,一天可裝設350至400片模組,是傳統三至四人團隊人力效率的三倍。

解決兩大難題:模組越來越大,工人越來越難找

這項創新技術之所以備受矚目,關鍵在於它直接解決了太陽能建設工地長期以來的兩大痛點:模組尺寸日益增大與人力缺工日益嚴峻。

近年來,為追求發電效率與降低單位成本,太陽能模組尺寸快速放大,動輒4x8英尺、重量可達80至100磅。這讓傳統依賴人力搬運與安裝的作業方式不僅效率低落,也充滿職業傷害風險。

同時,美國與全球各地的太陽能案場建設快速增長,但熟練勞力的供應卻追不上需求。偏鄉地區更是面臨「有地無人」的困境,導致建案延遲、成本飆升、甚至影響整體綠能政策推進。

Rosendin的策略,是打造一套可與人協同作業的「現場型自動化系統」,讓機器人負責重複性、重物搬運與模組定位的工作,將技術工人的勞動強度降到最低,讓他們更專注於品質控制與系統調校。

「這是全球可複製的解方,讓偏遠地區也能安全、快速、具成本效益地完成太陽能建置,」Rosendin資深副總David Lincoln 表示。

更高的工地協作智慧,更少的碳足跡

Rosendin的這套機器人系統,並非完全自動化,而是設計成「人機協作」(collaborative robotics, 或稱 cobots)模式。機器人不取代工人,而是協助工人完成高風險、高體力、高重複性的工序。這樣的設計,更容易被既有產業體系接受,也能在不需大量基礎建設改造的情況下快速導入。

更重要的是,這種效率提升不只是節省工期與成本,對環境也有正向意義。太陽能建置過程的碳足跡主要來自材料製造、運輸與施工過程的能源消耗。當施工期能夠縮短三分之二、錯誤與浪費率降低,代表整體案場的碳足跡與土地使用效益都能同步優化,這是符合ESG核心邏輯的「建置端減碳」。

市場競爭加劇,建置效率將成關鍵門檻

隨著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大幅擴大綠能投資補助,太陽能案場開發成為全國競逐的市場焦點,規模與速度成為勝負關鍵。在全球能源轉型競賽中,不只是誰先擁有地、模組與資金,更是誰能更快、更穩、更便宜地把一個案場從藍圖變成運轉中的電廠。

Rosendin機器人技術的落地,不只是技術突破,更可能引發太陽能建設業者對效率的新標準。這將改變案場競標邏輯,建商將更重視建置技術優勢,進而引發自動化與數位轉型浪潮,也將重塑 EPC(設計-採購-施工)產業生態。

對亞洲與台灣的啟示:偏鄉綠能建置與工地安全管理

這項技術對亞洲市場同樣具有高度參考價值。以台灣為例,綠能政策明確要求提升太陽光電占比,但案場多位於偏遠地區,常面臨在地工班不足、進度延誤與高溫施作的工安風險。

若台灣能引進並在地化此類協作型自動化施工技術,不僅能加速中南部、大面積地面型案場的推動,還能提升在地太陽能建置團隊的職場安全與技能升級。更進一步,當我國推動「出口型綠能技術服務業」之際,此類工地智慧化模組也有潛力成為輸出國際的技術服務解方。

結語:能源轉型的下一哩路在「現場」

當我們關心2050淨零目標,常將目光集中於創能技術與政策工具,但真正能推進轉型落地的,往往來自那些默默在工地上日曬雨淋、組裝每一塊模組的現場英雄。而若有更多像Rosendin這樣的企業,能結合數位、機械與人力管理技術,讓工地成為效率與安全兼顧的新型智慧場域,能源轉型的每一步,就能走得更穩、更快,也更永續。

外稿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ESG永續新浪潮

作者簡介
為您整理全球 CSR ESG SDGs 的最新訊息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