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張瑋容經常在各大論壇分享 LinkedIn 及國際新聞的心法,幫助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圖/好優數位提供)
每年,台灣企業積極參加各大國際展會,從杜拜、中東、東協到歐洲,短短幾天攤位人潮不斷,掃碼收名片、建立初步接觸。然而展後真正能有效轉化為商務合作的潛在名單,成功機率及微小。
「不是沒有名單,是沒有信任感,也沒有後續連結的橋樑。」 好撰國際媒體執行長張瑋容點出痛點。她長年輔導企業經營 LinkedIn、發展海外媒體聲量,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新創與上市公司走向國際市場。
她觀察,許多企業參展後將名單交給業務追蹤,卻缺乏系統化的品牌曝光與專業內容支持,「參展建立潛在客戶信任的過程很耗時,動輒兩三年。」這時候,LinkedIn 就是關鍵工具,而國際媒體的第三方報導,更能快速建立商業信用。
LinkedIn 是佈局國際的信任網
張瑋容擁有 18 年媒體採訪與內容策劃經驗,曾訪問超過 2000 位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同時也是 LinkedIn 內容顧問與講師。她指出,LinkedIn 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 B2B 商務平台,但台灣使用人數偏少,常被台灣企業誤用為「翻譯版 Facebook」,只當成社群平台在發布貼文。
「LinkedIn 需要的貼文不是翻譯,是轉譯。要用『海外客戶看得懂』的方式說品牌的專業與價值。」她與團隊提供客戶 AI 工具串接與媒體策略規劃,從內容撰寫、關鍵字設計到新聞稿操作,打造可搜尋、可信任、可轉換的品牌信譽。
從杜拜展場到國際媒體:案例見真章
她分享一個真實案例。幾年前曾與一間台灣上市公司一同前往杜拜參展,透過展前的國際媒體發布、LinkedIn 建立關鍵人脈,展中的名單搜尋、內容經營及線上商務媒合,並於展後連結超過20家潛在客戶,成功促成多場中東商務會議。
「我們在展前發出英文新聞稿,讓品牌出現在中東的權威媒體上,對方可以在 LinkedIn 收到可信的報導內容。」這樣的曝光,讓國際潛在客戶不再只是收到陌生信件,而是對品牌有印象、願意回應與深入對話。
此外,張瑋容今年也受新創總會之邀、主持產業聯盟專屬的 LinkedIn 學院,每月輔導十多家車用電子及半導體廠商,優化中英文內容與 LinkedIn 行銷策略,未來將協助廠商拓展海外市場、取得投資人與合作夥伴的注意。

▲張瑋容主持產業聯盟 LinkedIn 學院,每月輔導十多家廠商。(圖/好優數位提供)
想用 LinkedIn 拓展國際?張瑋容給台灣企業的三個建議
1.名片不等於人脈,加 LinkedIn 帳號持續互動。只有透過持續互動與內容經營,才能讓名單變成交情,建立溫度與信任。
2.別翻譯,要重寫。使用專業的英文內容重述你的價值主張,讓海外市場一看就懂你能解決什麼問題。這點現在靠 AI 不難做到。
3.同步搭配國際新聞曝光。讓你的品牌資訊可被搜尋、可被 AI 抓取,在 Google 與 AI 工具上都查得到,才是真正的數位存在。
張瑋容總結:「LinkedIn 是敲門磚,媒體是信任槓桿。如果能善用兩者,你的品牌將不只是『被看見』,更能成為被選擇的夥伴。」歡迎填表單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