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下到長香菇」是真的!高雄分隔島「菇山菇海」食藥署警告:有毒勿食!

記者黃啟超、洪正達/高雄報導

高雄連日豪雨,草地容易長出「綠褶菇」,食藥署警告民眾有毒千萬不要採摘食用。(圖/記者黃啟超攝影)

▲高雄連日豪雨,草地容易長出「綠褶菇」,食藥署警告民眾有毒千萬不要採摘食用。(圖/記者黃啟超攝影)

南部地區從7月27日起到今天已連續下了近9天的大雨,讓人難以忍受,不過就在高雄鳳山區鳳南路的分隔島上,有民眾赫然發現到雨後的產物「綠褶菇」密集的長出來,讓路過的民眾嘖嘖稱奇,影片曝光後也引起熱烈討論,不過根據食藥署資料,「綠褶菇」由於與可食用的菇類外表類似,過去曾發生過中毒個案,提醒民眾不要貿然採摘並食用。

網友看過影片後,紛紛表示「天哪,太多香菇了吧」、「吃了會神經錯亂」、「這天氣 可以煮香菇雞湯」、「希望環保局應該要馬上處理掉才好,以免有人誤食」、「菇,別亂吃會中毒」、「看似‘’綠褶菇‘’!一生只可吃一次!!」、「哇嗚能不能食用」。

根據食藥署資料,台灣屬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最適合蕈菇類生長。一陣大雨後,山間、草地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雖然會讓人忍不住想摘下煮食,卻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近年來更已傳出多起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說明,臺灣常被誤食的野生毒菇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及「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乍看之下與其他可食菇類似,卻與一般認知有毒菇類都很鮮豔的認知大相逕庭。

綠褶菇尺寸相當巨大,有民眾發現後好奇的拍下來。(圖/記者黃啟超攝影)

▲▼綠褶菇尺寸相當巨大,有民眾發現後好奇的拍下來。(圖/記者黃啟超攝影)

綠褶菇尺寸相當巨大,有民眾發現後好奇的拍下來。(圖/記者黃啟超攝影)

 

主要生長的春季到夏季的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常見於低海拔農地、草地或林地,屬於中大型菇類,菌蓋寬度可達5~20 公分呈半球形,高度可達10~20公分,菌褶部位未成熟時為白色,成熟時逐步轉為黃綠色而得名「綠褶菇」。因整體外觀型態與可供食用之白色雨傘菇(Marolepiota procera)及雞肉絲菇(Macrolepiota albuminosa)相當接近,故民眾常誤以為是無毒菇類而誤食,是最常見毒菇誤食之種類。

另一種為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主要生長於春季及秋季,常見於低海拔之農地、草地或林地,菌蓋寬度可達3~8公分,呈半圓形至平展狀,中央略凹呈現暗褐色至灰紅色,高度約5.5~11公分,整體尺寸比綠褶菇略小,屬中型菇類,與一般常見食用香菇類似,也是常被誤食的品種之一。

上述兩種菇類誤食後,皆以腸胃炎型中毒症狀為主,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或脫水等症狀,其中,綠褶菇毒性較高,誤食後約1~3小時便會出現中毒症狀,而布雷白環蘑則較晚,約3~7小時出現中毒症狀。食藥署叮嚀,誤食不明菇類後如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妥善保存剩餘食物檢體或拍照記錄,以利後續診斷和治療。

食藥署也提醒,大部分有毒野菇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因此,在路邊遇到野生菇類千萬不可隨意摘採或食用,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以避免食品中毒的發生。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