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台灣進入「震動模式」 郭鎧紋:未來規模8強震越來越多

生活中心/楊惟甯報導

規模6以上地震愈來愈頻繁。(圖/資料照)
規模6以上地震愈來愈頻繁。(圖/資料照)

昨(27)日晚間9點11分,宜蘭近海發生芮氏規模6.0強震,國家級警報大響,北部明顯搖晃,相較過往罕見。對此,前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警告,台灣已進入「震動模式」,未來不只區域震度頻繁攀升,全球規模8以上的地震也會更加頻繁。

郭鎧紋指出,昨晚的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自琉球海溝隱沒至歐亞大陸板塊下方所引發,屬於深層地震,震央位於宜蘭東北方近海,幾乎就在北台灣的腳下。他解釋,深度達112公里雖降低了災損風險,但因屬「直下型地震」,震波傳遞方式特殊,P波先造成上下跳動,再由S波引發左右搖晃,這也是昨晚民眾普遍感受到「先上下再左右」的主因。且若此次為淺層地震,北台灣恐怕難逃災情。

郭鎧紋也以統計數據說明,自1900年起,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至3起規模6以上地震,但近30年平均已達每年3.56起,近5年更飆升至年均6起。他直言,「這些數字打破了我過去對地震能量釋放的長期規律,每年平均釋放約8顆原子彈能量的模式已經失效。」

郭鎧紋表示,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圖/資料照)
郭鎧紋表示,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圖/資料照)

他表示,如今的地震不只「變多」,而且「變強」,全球也正邁入地震活躍期。今年7月30日,堪察加半島發生芮氏8.8強震,終結全球歷時1440天、史上第6長的規模8以上地震「瓶頸期」。他警告,未來規模6與規模7的強震將頻繁發生,全球規模8以上的地震也會變得比前幾年更頻繁。台灣作為地震帶上的國家,尤需警覺因應。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地震前,許多民眾都曾目睹天空出現疑似「地震雲」。對此,郭鎧紋解釋,所謂地震雲純屬大氣現象,與地震毫無因果關係。他表示,地震的震源位在地底下幾百公里,不可能影響高空雲層,地震學領域也從未提及地震雲、海嘯雲這種說法,呼籲民眾勿輕信謠言。

#規模8地震

🔴0829 LIVE 三立新聞直播-午間新聞快報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