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九三閱兵不僅展示軍事力量,也引發台灣學界高度關注。(圖/翻攝自新華網)中國大陸今(3)日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大閱兵,不僅展示軍事力量,也引發台灣學界高度關注;台灣學者強調,這並非單純的歷史追憶,而是一場政治操作。專家指出,中共並未參與二戰,卻透過閱兵自我塑造為「戰勝國」,更藉此向台灣發動「四戰」:法律戰、敘事戰、外交戰與心理戰,試圖改寫歷史並製造壓力。
台北座談會聚焦「台灣主體性」與國際法精神
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昨(2)日於台北舉辦「二戰80週年:台灣主體性的歷史意義與國際法精神」座談會。活動由陸研中心主任林子立主持,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皆親自出席致詞,凸顯台灣社會對此事件的高度關注。
與會學者陣容齊聚
座談會邀請多位重量級學者發表意見,包括東海大學陸研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廖福特、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洪敬富、國防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王占璽,以及明志科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盧信吉,從歷史、法律、政治與國安不同面向剖析閱兵背後的意涵。
吳志中批中共閱兵是假紀念、真操作
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直言,中共宣稱「領導抗戰勝利」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1949年才成立,既非參戰國也非戰勝國,根本沒有法理基礎主張對台主權。他批評:「不是他打贏的仗,卻成了他表演的舞台。」
台灣故事對抗中國單一敘事
吳志中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本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沒有什麼宣布獨立的問題」。他指出,中國積極輸出單一的歷史敘事,台灣唯有勇敢講出屬於自己的傳奇,才能展現逆境中的韌性與價值上的堅持。
台灣是全球民主體系不可或缺的一員
在談到國際角色時,吳志中指出,台灣不僅是全球民主體系的重要一環,更是國際社會中良善力量的代表。二戰歷史的教訓提醒世人,唯有團結一致、制止侵略,才能確保人類擁有自由、和平與繁榮的未來。
學者解析「四戰」策略直指台灣
東海大學陸研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則進一步剖析,九三閱兵表面上是紀念抗戰,實際上卻是複合性的權力操作,包含四個面向:
法律戰:在國際法場域扭曲聯合國2758號決議;
敘事戰:壟斷抗戰歷史詮釋權;
外交戰:拉攏威權政權、孤立民主國家;
心理戰:透過閱兵武嚇,製造台灣社會的恐懼氛圍。
外交戰略:低調而實在才有信賴
洪浦釗建議,台灣應以「低調而實在」作為最可行的外交戰略。所謂低調,不是退縮,而是智慧的布局;所謂實在,不是口號,而是責任的承擔。他強調,台灣不需要喊得最大聲,但必須確保自身在區域安全網絡中的不可或缺性。
把「反中共識」轉化為「合作動能」
洪浦釗最後指出,當台灣能將「反中共識」轉化為「合作動能」,就能把自身角色嵌入印太安全網絡,並以實際行動展現國際信賴與台灣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