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監委啟動「番」字地名調查 地方鄉長錯愕:沒事找事還是轉型正義?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監察院指出,「番」字帶歧視色彩,可能影響原住民族的認同與文化尊嚴,將啟動調查。(圖/翻攝畫面)
監察院指出,「番」字帶歧視色彩,可能影響原住民族的認同與文化尊嚴,將啟動調查。(圖/翻攝畫面)

從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後,台灣社會對於地名背後的歷史與族群意涵日益關注。如今,這股轉型正義的浪潮吹向了鄉鎮地名。監察委員鴻義章近日針對全台仍存的「番」、「蠻」、「熟番」等帶有歧視意涵的地名與路名申請自動調查,引發嘉義縣番路鄉與阿里山鄉長的強烈反彈,直言此舉是「沒事找事」,更可能挑起不必要的族群爭議。

嘉義縣被監察院點名,除阿里山鄉有鄒族原住民聚居,還有以「番」字命名的番路鄉,引發外界關注。(圖/翻攝Google maps)
嘉義縣被監察院點名,除阿里山鄉有鄒族原住民聚居,還有以「番」字命名的番路鄉,引發外界關注。(圖/翻攝Google maps)

監委出擊:地名承載歷史,也可能隱含歧視

監察院指出,儘管部分地名如嘉義縣的「番路鄉」,反映了過去原住民族與漢人互動的歷史脈絡,但「番」等字眼在近代語境中已帶有負面刻板印象,可能影響原住民族的認同與文化尊嚴。監委鴻義章認為,正如凱達格蘭大道的更名象徵對原住民族的尊重,各地方政府也應全面清查轄區內是否存在類似的不當用語,並建立完善的文化審議與族群參與機制。

鴻義章舉例,除了嘉義縣的番路鄉,彰化埔鹽鄉的「番金路」、及其他「番社路」、「番仔路」等,都是本次調查的關注焦點。他強調,此調查旨在釐清現行道路命名與更名原則是否完善,以確保公共空間命名能體現多元尊重與社會和諧的價值。

鄒族「逐鹿社區」保持原住民文化特色,發展成觀光景點,吸引不少遊客造訪。(圖/翻攝Google maps)
鄒族「逐鹿社區」保持原住民文化特色,發展成觀光景點,吸引不少遊客造訪。(圖/翻攝Google maps)

然而,這項調查卻在地方激起一陣波瀾。嘉義縣番路鄉長蕭博勝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監委此舉是「沒事找事」。他指出,番路鄉與隔壁的阿里山鄉鄒族族人互動融洽,鄉內甚至有八八風災後遷居的鄒族「逐鹿社區」,居民從未因地名感到被歧視。

蕭博勝解釋,「番路」這個地名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它代表過去是阿里山鄒族人往返諸羅城的重要道路,早已成為地方獨特的文化符號。他反問,如果僅因為一個「番」字就必須更名,那是否連台語中常用的「番麥」(玉米)或形容詞「三番兩次」也必須檢討?他強調,鄉名更動牽涉層面廣大,鄉民不會同意,此舉反而可能製造族群對立。

歌后張惠妹以原住民為榮,每年都會回台東參加豐年祭,辦演唱會回饋鄉親。(資料照)
歌后張惠妹以原住民為榮,每年都會回台東參加豐年祭,辦演唱會回饋鄉親。(資料照)

報導提到,同樣感到錯愕的還有阿里山鄉鄒族鄉長高瑞芳。他表示,從未接到鄉民對番路鄉地名表達不滿或投訴,鄒族人也對此地名習以為常,並無歧視感受。高瑞芳指出,同為鄒族出身的監委浦忠成也未曾因此事發動調查。他認為,監察院的關切雖出於善意,但若未經地方充分討論,貿然行動恐會造成社會誤解與分化。

這起事件引發的熱議,凸顯出台灣在推動轉型正義與尊重多元文化過程中的兩難困境。地方人士指出,如何平衡這兩者,是需要持續討論的重要課題。單純的更名,若缺乏與地方社區的溝通與對話,很可能被視為一種自上而下的干預,進而引發反彈。

盧冠軒披上泰雅族服攜手高國豪、田浩演繹隊史首款原住民主題球衣。(圖/新竹攻城獅提供)
盧冠軒披上泰雅族服攜手高國豪、田浩演繹隊史首款原住民主題球衣。(圖/新竹攻城獅提供)

部分地方代表與民間團體建議:若監院或中央要推動檢視與更名,應先進行族群意見調查、歷史脈絡說明會與多方協商;同時,可參考國際經驗(如以族群自稱命名、雙語路牌、設立說明牌或紀念設施)作為折衷方案,既保留歷史記憶,又體現對原住民族的尊重。

#鴻義章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