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師瑞德報導
英國研究發現,老年貓咪大腦中累積類澱粉蛋白斑塊並伴隨突觸損傷,病理變化與人類阿茲海默症高度相似,顯示貓咪具潛力成為研究神經退化疾病的自然模型,這句話說得再直白一點,科學家覺得,抓幾隻貓當實驗動物,或許,是為人類失智之證找出解藥的好方法,貓奴聽到這樣的消息,無不含寒毛豎立,貓爪出鞘,拉滿飛機耳,準備招呼科學家貓貓拳!(示意圖/PIXABAY)貓咪除了是陪伴人類的家庭成員,也可能在醫學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根據2025年8月11日刊登於《歐洲神經科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年老貓咪大腦中發現與人類阿茲海默症相似的變化,包括類澱粉蛋白β(amyloid-beta)斑塊累積,以及大腦神經元連結的破壞,進一步支持貓咪可能成為研究人類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潛力模型。
研究團隊由英國愛丁堡大學獸醫師Robert McGeachan領導,他指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會顯著減少,因此本次研究特別聚焦於突觸的變化。團隊分析了七隻年輕貓與十八隻年老貓的腦部組織,其中八隻年老貓生前曾出現疑似失智的行為,包括夜間頻繁嚎叫、作息紊亂及空間混淆等症狀,這些與人類阿茲海默症相當類似。
研究人員使用螢光標記技術追蹤類澱粉蛋白β,發現不論是否出現明顯失智行為,所有年老貓的大腦中皆可見較大量的類澱粉蛋白累積,且多集中在突觸周圍。此外,貓咪腦中負責調節發炎反應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microglia)與星狀膠細胞(astrocytes)皆處於過度活化狀態。雖然這些細胞原本應對類澱粉蛋白斑塊進行清除,但研究發現它們也可能誤攻突觸本身,導致神經訊號傳導系統進一步受損,這種現象與人類阿茲海默症病理幾乎如出一轍。
未參與本研究的美國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神經科學家Roberta Marongiu指出,這項研究結果令人興奮。她表示,目前阿茲海默症主要以基因改造小鼠進行研究,但這些動物必須人為製造疾病模型,相較之下,貓咪會自然老化並出現類似人類的失智症狀,「這讓我們擁有一個自然發生的模型,極具研究價值。」
雖然貓咪不太可能取代小鼠成為主流研究動物,原因之一是成本較高,但此項研究不僅有助於了解貓咪失智症,也有可能為人類帶來突破性認知。McGeachan團隊目前正進行更多腦部樣本分析,盼能找出有失智行為與無症狀貓咪之間的明顯差異,並進一步追蹤阿茲海默症的另一關鍵蛋白「tau蛋白」在貓腦中的表現,嘗試拼湊更完整的疾病進程圖像。
過去雖有研究發現貓腦中存在類澱粉蛋白,但尚不清楚這些蛋白是否影響大腦功能。如今,透過貓咪自然老化過程所展現的神經變化,不僅提升了對老年貓失智症的理解,也可能推動相關治療的研發方向,造福人類與動物健康。
隨著全球高齡化加劇,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日益擴大。這項研究顯示,人類的忠實寵物也可能成為破解疾病之謎的關鍵。對此有興趣的民眾可關注《歐洲神經科學期刊》後續研究進展,或洽詢相關醫學研究機構以取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