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王宏仁觀點》川習會與「放棄台灣」的誤解

文/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王宏仁

近日台灣輿論再度出現一種焦慮: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美國可能為了換取美中貿易協議而「交易台灣」。然而,這樣的擔憂並不符合現實。事實上,美國國務卿魯比歐25日已明確表示:「美國不會放棄台灣,也不會利用台灣作為任何貿易協議的交換籌碼,根本沒有人打算這樣做。」這是川普政府上台以來最直接、明確的表態。

這番話不僅回應了近期的各種傳言,更揭示了當前國際政治的結構現實。美中關係早已進入「長期結構性抗爭」的階段,兩國的矛盾已超越貿易層面,延伸至軍事、科技、外交與制度競爭。換言之,雙方的對立並非透過短期談判即可化解。中國對美國的科技封鎖與供應鏈重組的防範、美國對中國印太戰略擴張的戒備,均構成了新時代的「準冷戰」對抗。任何以「利益交換」為前提的假設,其實都是錯誤的判斷。

近期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五輪美中談判便是例證。中國雖同意暫緩一年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但並無實質讓步。這樣的結果或可短暫降低緊張,卻絲毫未能改變雙方的戰略矛盾。換言之,美中之間的「結構性競爭」將持續存在,而台灣問題在這樣的格局下,反而不太可能成為雙方急於解決的議題。

對台灣而言,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在這種長期對抗的環境中,維持台海穩定並確保自身的自主性。關鍵在於,要將國際社會對「維持現狀」的倡議,逐漸轉化為對台灣的制度性的支持與責任共識。這其實就是林佳龍部長「總合外交」策略的核心精神。

今年是台美「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十週年,林佳龍部長指出,GCTF已使台灣的國際參與從象徵轉為實質。這不僅強化了台灣與多國的合作網絡,也讓各國在行動上逐漸形成「維護台海穩定」的保護傘。事實證明,台灣過去在APEC、WTO、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機制中的「創造性參與」,已經讓台灣能在不挑釁、不冒進的前提下,促使國際社會主動關切台海和平。

相信川普若與習近平會晤,台灣議題或許會被提起,但從他過往的言行觀察,他更可能以「和平總統」的姿態,呼籲中國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分歧,而非以武力相逼。對台灣而言,這樣的立場並非妥協,而是現實政治下最有利的情勢——在結構性對抗的長期框架中,爭取可持續的和平與穩定。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評論/三立大論壇

作者簡介
邀請各方評論家聚集「三立大論壇」,發表對社會、時事、政治的獨到見解,相互交流。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豬隻死亡恐早於10/10!疫豬流入市面?最新疫情說明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