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歌手坣娜因胰臟癌辭世,生前罹患紅斑性狼瘡。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紅斑性狼瘡患者罹癌風險高出一般人62%,死亡風險高52%。(圖/猶台文化交流協會提供)歌手坣娜16日因胰臟癌辭世,生前還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數據顯示,紅斑性狼瘡患者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而因癌症死亡的風險高出52%。患者除了按時服用藥物,平時可透過均衡飲食、作息規律、情緒管理、定期篩檢,降低罹癌風險。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紅斑性狼瘡(SLE)會造成免疫系統變緊繃,導致「內部打內部」的免疫混亂,進而慢性發炎、組織損傷、細胞突變,長期累積恐增加癌症發生率。2022年《Frontiers in Oncology》期刊統整近25萬名紅斑性狼瘡患者的資料,發現其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而因癌症死亡的風險高出52%。
張家銘說明,紅斑性狼瘡引發的癌症風險,不只出現在一個器官,而是全身性,特別是「血液腫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消化系統(包括肝癌、膽道癌、大腸癌、胰臟癌)、泌尿與生殖系統(如腎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其他類的皮膚非黑色素癌、甲狀腺癌」,風險都明顯提高。而胰臟癌在統計上風險雖不是最高,增加約1.4倍,但由於症狀難察覺,發現時往往已太晚。
紅斑性狼瘡患者長期發炎、服用免疫抑制劑,對胰臟的代謝功能都會造成負擔。另外,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會釋放干擾素與介白素,使胰臟細胞處於反覆受損、修復再受損的循環,每一次修復,都可能伴隨DNA的錯誤複製與突變累積。且紅斑性狼瘡常伴隨粒線體能量代謝異常與氧化壓力升高,進一步削弱胰臟細胞的防護力。治療往往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像類固醇能減輕免疫攻擊,但長期使用會降低身體辨識癌細胞的能力。
張家銘表示,若想降低罹癌風險,「生活習慣」是關鍵,首先是飲食,很多紅斑性狼瘡患者會被藥物影響到腸道菌相、消化功能,建議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的食物,如地瓜葉、薑黃、綠茶、深色蔬菜、藍莓,蛋白質選擇優質來源,如豆腐、魚類、蛋白粉,並少碰精製糖、炸物、酒精;再來是作息規律,幫助調整免疫節奏;情緒管理,學習放鬆、呼吸練習、靜坐、冥想;定期健檢與癌症風險篩查,及早發現、治療。
點擊收看【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pQzWJPkNU
▼59歲坣娜病逝!8年飽受紅斑性狼瘡之苦 友人哽咽證實 過去談疾病纏身畫面曝光(影片來源YouTube-祝你健康頻道,若遭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