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股市。(示意圖/PIXABAY)近期美股在輝達財報後大跌,總體情勢被稱包裝成AI泡沫論,引發股市恐慌,比重較大的科技股出現跌勢,台股也難逃震盪。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擅長科技股分析粉專「萬鈞法人視野」發文指出,近期一篇文章認為 Nvidia 財報中的應收帳款、庫存和現金流異常,顯示 AI 需求可能是「繞一圈的融資」堆出來的引發華爾街的恐慌。仔細想想,這個說法容易吸引注意,但如果把數字放回半導體和雲端產業的真正邏輯,大部分異常其實都能得到合理解釋。
應收帳款增加,被指向客戶付不出錢。但 Nvidia 的主要客戶是全球雲端巨頭,財務實力極強。應收天數的變化更像是新架構單價提高、採購規模變大、驗收分段的自然結果,屬於大型 capex 合約常見的現象,而不是財務品質下滑。庫存上升,也被誤解為需求走弱。Blackwell 整代架構同步升級,需要在量產前先把物料備齊,這是所有新架構啟動前都會出現的現象。Hopper 推出時的庫存走勢相同,因此單看庫存無法判斷真實需求。現金流短期下降,同樣來自應收與庫存同時墊高,是會計科目的自然反應,而不是營運惡化。判斷企業體質要看年度現金流,而不是新架構啟動時的一季波動。
「萬鈞法人視野」分析,最具爭議的「循環融資」說法,也是把多年期的雲端 AI 投資,錯誤壓縮成短期財務負擔。OpenAI、Azure、Oracle 的合作都屬於五年到十年的基礎建設部署,並非一年內必須付清的義務,也不是以「借錢買設備」的方式製造營收。這些承諾反映的是雲端長期擴張,而非短期財技。如果把財報數字放回供應鏈的脈絡,整體圖像非常清楚:AI 基礎建設正在快速鋪陳,而應用端的商業化還需要時間追上來。市場把未來三到五年的期待提前反映在估值上,因此任何季報的細微變化都容易被放大。
AI 不存在需求虛構,而是時間軸錯位。財報沒有指出產業風險,而是反映新的架構正進入量產前的準備期。真正需要驗證的,是應用何時開始帶來可量化的現金流,而不是這一季的庫存或應收變化。AI 仍在前進,只是估值需要回到與商業化節奏一致的位置。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